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4页 |
| 前言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46页 |
| 1 小蠹虫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检疫中的应用 | 第16-28页 |
| ·小蠹虫信息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 | 第16-18页 |
| ·树木的挥发性组分对小蠹虫的引诱作用 | 第18-19页 |
| ·小蠹虫虫体信息素及其特点 | 第19-26页 |
| ·寄主气味物质增强小蠹虫对虫体信息素的反应 | 第26-27页 |
| ·信息化合物在小蠹虫检疫中的应用 | 第27-28页 |
| 2 我国进境原木易携带小蠹科昆虫的形态鉴定 | 第28-37页 |
| ·小蠹科的分类地位 | 第28页 |
| ·国内外小蠹科分类的沿革 | 第28-29页 |
| ·小蠹科昆虫的形态分类特征 | 第29-35页 |
| ·我国规定的检疫性小蠹虫种类 | 第35-37页 |
| 3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 | 第37-43页 |
| ·DNA条形码的意义 | 第37-38页 |
| ·DNA条形码的原理 | 第38页 |
| ·线粒体COⅠ基因的特点 | 第38-39页 |
| ·DNA条形码的操作 | 第39页 |
| ·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| 第39-41页 |
| ·DNA条形码的发展趋势 | 第41页 |
| ·有关DNA条形码的争论 | 第41-43页 |
| 4 进行该项研究的必要性 | 第43-46页 |
| 第二章 信息化合物在小蠹虫检疫中的应用 | 第46-80页 |
| 第一节 小蠹虫对各种信息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及嗅觉反应 | 第47-64页 |
| 摘要 | 第47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50页 |
| ·供试昆虫 | 第47-48页 |
| ·供试试剂 | 第48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48-49页 |
| ·触角电位(EAG)实验方法 | 第49页 |
| ·"Y"型嗅觉仪实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| ·数据统计 | 第50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2页 |
| ·光臀八齿小蠹(I.nitidus)对各种信息化合物的反应 | 第50-55页 |
| ·云杉大小蠹(D.micans)对各种信息化合物的反应 | 第55-59页 |
| ·对粒材小蠹(X.perforans)对各种信息化合物的反应 | 第59-62页 |
| 3 讨论 | 第62-64页 |
| 第二节 引诱剂在木材检疫中的应用及环境因子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| 第64-74页 |
| 摘要 | 第64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5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64-65页 |
| ·试验时间、地点 | 第65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65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2页 |
| ·各诱剂间诱捕效果的比较 | 第65-67页 |
| ·环境因素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| ·诱捕器的设置位置对诱捕效果的影响(在巴新材上) | 第69-70页 |
| ·诱捕器放置时间对诱捕效果的影响(在巴新材上) | 第70页 |
| ·诱捕到的小蠹虫种类鉴定的结果 | 第70-72页 |
| 3 讨论 | 第72-74页 |
| 第三节 引诱剂的缓释剂研制及缓释效果试验 | 第74-80页 |
| 摘要 | 第74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74-75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74页 |
| ·试验时间、地点 | 第74-75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75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75-77页 |
| ·4种缓释剂的缓释效果比较 | 第75-77页 |
| ·各种缓释剂的持效期比较 | 第77页 |
| 3 讨论 | 第77-80页 |
| 第三章 进口木材易携带小蠹虫形态鉴定数据库的初步构建 | 第80-94页 |
| 摘要 | 第80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80-81页 |
| ·研究地点 | 第80-81页 |
| ·小蠹虫标本来源及选择 | 第8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81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81-93页 |
| ·《进口木材携带小蠹虫鉴定图谱》目录 | 第81-86页 |
| ·本研究分属检索表 | 第86-91页 |
| ·分种形态描述及图片范例 | 第91-93页 |
| 3 讨论 | 第93-94页 |
|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小蠹科昆虫分子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| 第94-104页 |
| 摘要 | 第94-95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95-97页 |
| ·供试昆虫 | 第9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95-9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97-102页 |
| ·小蠹DNA提取结果 | 第97页 |
| ·CO Ⅰ基因PCR扩增及测序结果 | 第97-99页 |
| ·遗传距离 | 第99-101页 |
| ·基于mtDNA COI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| 第101-102页 |
| 3 讨论 | 第102-104页 |
| 全文结论、创新及不足之处 | 第104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20页 |
| 附录Appendix: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0-122页 |
| 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