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4页 |
1 前言 | 第14-26页 |
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| 第15-23页 |
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基本特性的研究 | 第16-21页 |
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元素分析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内容、思路与方法 | 第23-2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3-26页 |
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背景 | 第26-34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26-28页 |
·地理环境 | 第26页 |
·气候、气象特征 | 第26-27页 |
·社会经济结构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区大气污染调查研究背景 | 第28-34页 |
·淮南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| 第28页 |
·淮南市大气污染源状况 | 第28页 |
·淮南市近几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现状 | 第28-34页 |
3 方法与实验 | 第34-42页 |
·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| 第34-35页 |
·仪器与试剂 | 第34-35页 |
·实验前期准备 | 第35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35-39页 |
·采样地点设置及采样频率 | 第35-36页 |
·采样方法 | 第36-39页 |
·样品处理及质量控制 | 第39-40页 |
·样品多元素消化 | 第39页 |
·As、Hg、Se的消化 | 第39-40页 |
·样品分析及质量保证 | 第40-42页 |
4 可吸入颗粒物PM_(10)污染调查 | 第42-53页 |
·PM_(10)质量浓度的时序变化特征 | 第42-45页 |
·PM_(10)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| 第45-48页 |
·PM_(10)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| 第48-51页 |
·PM_(10)年内采样期间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PM_(10)日内不同时段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| 第49-51页 |
·PM_(10)与TSP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5 可吸入颗粒物PM_(10)中微量元素研究 | 第53-65页 |
·PM_(10)中微量元素体积浓度日分布特征 | 第53-58页 |
·各采样点微量元素体积浓度的日分布特征 | 第53-56页 |
·各采样点Se、Hg元素的体积浓度日分布特征 | 第56-58页 |
·PM_(10)中微量元素体积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| 第58-60页 |
·PM_(10)中微量元素各采样点体积与质量浓度对比分布规律 | 第60-62页 |
·PM_(10)中微量元素体积浓度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比较 | 第62-64页 |
·小结 | 第64-65页 |
6 可吸入颗粒物PM_(10)污染初步评价与治理对策 | 第65-74页 |
·PM_(10)中微量元素富集因子的讨论 | 第65-68页 |
·PM_(10)污染源初步分析 | 第68-71页 |
·燃煤烟尘 | 第68-69页 |
·各种扬尘及其它烟尘 | 第69-70页 |
·交通污染源 | 第70页 |
·PM_(10)污染的其它因素 | 第70-71页 |
·PM_(10)污染综合治理对策 | 第71-74页 |
7 结束语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