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·论文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·国内研究状况 | 第9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该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·专题性研究成果偏少 | 第15页 |
·重复性研究多,创新性研究少 | 第15页 |
·横向原因的研究多,纵向思考较少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扩展 | 第16页 |
·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特点 | 第16-19页 |
·选题新颖 | 第16-17页 |
·视角独特 | 第17页 |
·资料翔实 | 第17页 |
·研究方法多样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的概况 | 第19-25页 |
·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| 第19-23页 |
·历史环境: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状况:对外战争的连续失败与国力的日渐衰微 | 第20页 |
·国际条件:日本成为留学首选地的原因 | 第20-21页 |
·思想准备:社会主义在日本的广泛传播 | 第21-23页 |
·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概况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的特点 | 第25-35页 |
·留日学生群体结构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籍贯分布 | 第25-26页 |
·教育背景 | 第26页 |
·年龄构成 | 第26-27页 |
·职业构成 | 第27-28页 |
·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与党内其他留学生群体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·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的思想轨迹 | 第29-35页 |
·接受了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,曾是踌躇满志的封建知识分子 | 第30页 |
·成长于民族危难之际,为求取救国之道赴笈东瀛 | 第30-31页 |
·在日本受到非礼待遇,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| 第31-32页 |
·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熏染,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作好铺垫 | 第32-35页 |
第4章 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的主要贡献 | 第35-45页 |
·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| 第35-37页 |
·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| 第37-39页 |
·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| 第39-42页 |
·群体中的中共创建者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| 第39-40页 |
·群体中其他学者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等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| 第40-42页 |
·对中共建党的贡献 | 第42-45页 |
第5章 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的历史局限性 | 第45-65页 |
·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部分人员的脱党及原因分析 | 第45-58页 |
·20世纪初期的民主主义思想对留日学生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·脱党原因分析 | 第49-56页 |
·脱党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·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的历史局限性 | 第58-63页 |
·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性多于实践性 | 第59-61页 |
·建党时期的准备不足 | 第61-62页 |
·翻译偏差造成对理论的误读 | 第62-63页 |
·评价与启示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