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

能力本位的高职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图表清单第10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24页
   ·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页
   ·本研究课题的来源第11-12页
   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·文献及相关研究综述第13-17页
     ·"人才培养模式"概念的表述差异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况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第16-17页
   ·主要概念与支撑理论第17-22页
     ·人才培养模式第18页
     ·能力、职业能力、能力本位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关于"多元智能"第19页
     ·学科课程第19页
     ·学习领域、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第19-20页
     ·任务课程、模块化课程第20页
     ·任务驱动、项目教学第20-21页
     ·支撑理论—系统设计论第21-22页
   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3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3-24页
第二章 国内高职路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24-28页
   ·六所示范校路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点第24-26页
   ·六所示范校路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原因分析第27-28页
第三章 高职路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确定第28-45页
   ·高职路桥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·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第28-30页
     ·调查结论的处理与应用第30-31页
   ·高职路桥专业的职业分析第31-36页
   ·高职路桥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特征分析第36-42页
     ·高职学生生源特点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·高职路桥专业职业能力的专业特征分析第37-41页
     ·高职路桥专业的职业能力构成特征第41-42页
   ·高职路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第42-45页
     ·培养目标第42页
     ·知识结构、能力结构第42-43页
     ·能力培养的建议途径第43-45页
第四章 高职路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确定第45-57页
   ·从高职路桥的角度审视三种课程体系模式第45-50页
     ·学科课程体系与学科课程第46-47页
     ·模块式课程体系与任务课程第47-49页
     ·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及项目课程第49-50页
   ·高职路桥课程体系模式的选择第50页
   ·高职路桥框架教学计划第50-54页
     ·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结构表第50页
     ·主干课程的类型及载体选择第50-53页
     ·高职路桥框架教学计划第53-54页
   ·高职路桥专业课课程教学内容第54-57页
第五章 高职路桥的教学法设计与选择第57-69页
   ·学生本位—高职路桥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原则第57-59页
     ·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学生的因素第57-58页
     ·重塑态度与习惯必须坚持学生本位第58页
     ·学生本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第58-59页
   ·以ARCS动机设计激发学习动机第59-61页
     ·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基本原理第59页
     ·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高职路桥中的应用案例第59-61页
   ·以情境式教学提升理论学习的效率第61-65页
     ·情境式教学的基本原理第61-62页
     ·情境教学在高职路桥中的应用案例第62-65页
   ·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适应性第65-69页
     ·讲授法第65-66页
     ·现场教学法第66页
     ·讨论法第66页
     ·案例教学法第66-67页
     ·任务驱动教学法第67页
     ·项目教学法第67-69页
第六章 基本教学资源的配置建议第69-71页
   ·师资的基本配置第69页
   ·实践教学条件的基本配置第69-70页
   ·其他资源的匹配第70-71页
第七章 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第71-79页
   ·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原则第71-72页
   ·能力参照标准的制订第72-73页
   ·各种考核形式之间"分工协作"第73-75页
   ·附案例:某课程的总体考核方案剖析第75-79页
     ·考核方案的主要内容第75-77页
     ·考核方案的效果分析第77-79页
第八章 质量保障体系的匹配第79-82页
   ·质量控制点第79页
   ·课程开发程序第79-80页
   ·双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第80页
   ·实践条件的运行与管理第80-81页
   ·课程执行秩序的监控第81-82页
结论与建议第82-85页
参考文献第85-87页
附录第87-10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0-101页
致谢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福建省三明地区碧湖一桥检测与评估研究
下一篇:综合运输体系基础设施发展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