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

粘球菌内源质粒的发现、复制区性质和应用

中文摘要第1-16页
ABSTRACT第16-20页
符号说明及缩写词第20-2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22-44页
   ·粘细菌简介第22-25页
   ·粘细菌的遗传学研究第25-33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来源或可以应用于粘细菌的噬菌体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在粘球菌中应用的转座子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的遗传学研究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的基因组学研究第29-33页
   ·环形质粒的类型及复制机制第33-36页
     ·θ复制第33-34页
     ·链置换复制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滚环复制第35-36页
   ·Myxococcus xanthus细胞的群体运动第36-40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的滑动运动第36-37页
     ·M.xanthus群体运动机制第37-38页
     ·M.xanthus群体运动机制相关基因第38-40页
   ·细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受机制第40-42页
     ·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性质介绍第40页
     ·细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受机制第40-42页
   ·本论文工作开展思路和研究内容第42-44页
第二章 粘球菌内源质粒的发现和复制区性质分析第44-93页
   ·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第44-53页
  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44-47页
     ·主要培养基第47-48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试剂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·常用溶液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·常用试剂盒、限制性内切酶和抗生素第51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设备与耗材第51-52页
     ·数据库及分析软件第52-53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53-74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环形质粒的检测第53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线性质粒的检测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·胶块制作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·脉冲场电泳检测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总DNA提取第55页
     ·菌株124B02的性质测定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·菌株124B02营养细胞大小测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·菌株124B02粘孢子大小测定第56页
       ·菌株124B02球形子实体的拍照观察第56页
       ·菌株124B02球形子实体的扫描电镜观察第56页
       ·粘细菌染色体DNA提取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·菌株124B02的16S rDNA序列测定第57-59页
     ·菌株124B02的保藏第59-60页
     ·环形质粒pMF1的亚克隆测序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·E.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0页
       ·连接产物或质粒转化E.coli方法第60页
       ·E.coli转化子质粒提取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·PCR产物或酶处理体系纯化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·质粒pMF1的亚克隆第62-63页
     ·质粒pMF1序列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·质粒pMF1复制功能区的定位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·克隆载体pZJY1的构建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·同源重组质粒pK1的构建第65页
       ·粘球菌电转化流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·质粒pMF1复制功能区的定位第66-69页
     ·pMF1.14基因在E.coli中异源表达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·表达质粒制备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·pMF1.14基因在E.coli中异源表达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·检测异源表达蛋白是否形成包涵体第72页
     ·M.xanthus DK1622染色体复制区oriC的探索第72-73页
     ·Sorangium cellulosum So0157-2染色体复制区oriC探索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·粘细菌染色体提取方法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·S.cellulosum So0157-2染色体复制区oriC的克隆第74页
   ·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4-90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中自主复制质粒的筛选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·粘细菌中环形质粒的筛选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·粘细菌中线性质粒的筛选第76-77页
     ·菌株124B02的种属鉴定第77页
     ·质粒pMF1的亚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第77-80页
     ·质粒pMF1复制功能区定位第80-84页
     ·pMF1.14基因在E.coli中异源表达第84-87页
     ·粘细菌中染色体复制区oriC的探索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·M.xanthus DK1622染色体复制区oriC的探索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·S.cellulosum So0157-2染色体复制区oriC的探索第89-9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0-93页
第三章 大肠杆菌——粘球菌穿梭载体的构建和性质分析第93-111页
   ·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第94-95页
  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94-95页
     ·主要培养基第95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试剂第95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95-100页
     ·E.coli受体菌对M.xanthus转化子中质粒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第95页
     ·测序验证M.xanthus转化子中变小质粒的丢失序列区域第95-96页
     ·构建质粒验证M.xanthus中质粒结构不稳定区域第96页
     ·从M.xanthus转化子中筛选结构稳定的穿梭质粒第96-97页
     ·确证穿梭质粒pZJY41和pZJY156序列改变的位点第97页
     ·质粒拷贝数测定第97-98页
     ·质粒遗传稳定性测定第98页
     ·提高穿梭载体遗传稳定性的探索第98-99页
     ·构建可在E.cooi——S.cellulosum中应用的穿梭载体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·E.coli——S.cellulosum接合操作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·E.coli——S.cellulosum穿梭载体的构建第100页
   ·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0-109页
     ·构建在E.coli——M.xanthus中可以应用的结构稳定的穿梭载体第100-105页
       ·使用不同基因型的E.coli宿主细胞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·鉴定M.xanthus转化子中质粒结构不稳定区域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·筛选M.xanthus转化子得到结构稳定的穿梭载体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·穿梭质粒在M.xanthus中拷贝数测定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穿梭质粒在M.xanthus DZ1中遗传稳定性测定第106页
     ·提高穿梭载体遗传稳定性的探索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·E.coli——S.cellulosum穿梭载体的构建第10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9-111页
第四章 大肠杆菌——粘球菌穿梭载体的应用第111-130页
   ·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主要培养基第113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试剂第113-114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·S运动缺失突变体运动表型回补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·质粒pZJY24和pZJY25的构建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·M.xanthus的滑动运动测定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·M.xanthus细胞表面结构pili的透射电镜观察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·S.cellulosum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克隆、鉴定及分析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·S.cellulosum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克隆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·S.cellulosum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定位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·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MIC测定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·探索kmr在S.cellulosum中存在普遍性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·16S rRNA甲基转移酶和16S rRNA甲基化酶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第116-117页
   ·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7-128页
     ·S运动缺失突变体运动表型回补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  ·质粒构建和转化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·M.xanthus转化子S运动表型观察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·M.xanthus细胞表面结构pili的透射电镜观察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S.cellulosum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克隆、鉴定和分析第120-128页
       ·S.cellulosum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克隆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·S.cellulosum基因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定位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·rRNA甲基转移酶在其他S.cellulosum中存在的普遍性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·16S rRNA甲基转移酶和16S rRNA甲基化酶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·M.xanthus转化子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MIC测试第126-12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8-130页
创新性与展望第130-131页
附录第131-139页
参考文献第139-148页
致谢第148-14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9-150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50-151页
外文论文第151-164页

论文共1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研究
下一篇: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与防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