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8-11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8-9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第二章 CNGI贵州师范大学IPv6驻地网 | 第11-30页 |
·CNGI—CERNET2简介: | 第11-13页 |
·几种IPv6过渡机制 | 第13-15页 |
·双栈技术 | 第14页 |
·隧道技术 | 第14-15页 |
·站内自动隧道寻址协议(ISATAP) | 第15页 |
·IPv6路由协议 | 第15-16页 |
·要考虑的因素 | 第16页 |
·IPv6客户端系统 | 第16-18页 |
·Windows系统 | 第16-17页 |
·Linux系统 | 第17-18页 |
·组网设计 | 第18-21页 |
·建设原则 | 第18-21页 |
·需求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总体设计 | 第22-25页 |
·原有IPv4网络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待解决的问题 | 第23页 |
·具体部署 | 第23-2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·应用服务及IPv6实验 | 第25-29页 |
·应用服务 | 第25-29页 |
·IPv6实验 | 第29页 |
·结论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IPSec协议族的研究 | 第30-35页 |
·IPSec体系结构概述 | 第30-32页 |
·IPSec体系结构 | 第30页 |
·IPSec安全服务 | 第30-32页 |
·安全联盟 | 第32-33页 |
·安全策略 | 第33页 |
·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(IKE)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IKEv2协议分析 | 第35-55页 |
·IKEv1存在的缺陷 | 第35-36页 |
·IKEv2协议规范 | 第36-39页 |
·IKEv2载荷 | 第36-38页 |
·交互类型 | 第38-39页 |
·网络通信 | 第39-41页 |
·重传时钟 | 第39-40页 |
·消息ID的序列号 | 第40页 |
·重复请求的窗口大小 | 第40-41页 |
·状态同步与连接超时 | 第41页 |
·地址和端口的灵活性 | 第41页 |
·密钥的衍生 | 第41-47页 |
·密码学概述 | 第41-44页 |
·密码算法的协商 | 第44-45页 |
·密钥材料的生成 | 第45-46页 |
·安全关联重协商 | 第46-47页 |
·IKEv2功能扩展 | 第47-50页 |
·扩展身份认证EAP | 第47-48页 |
·远程地址获取(Remote Address Acquisition) | 第48-49页 |
·对NAT穿越的支持 | 第49-50页 |
·IKEv2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通信可靠性 | 第50页 |
·抵御中间人攻击 | 第50-51页 |
·抵御DoS攻击 | 第51-52页 |
·强身份认证 | 第52-53页 |
·完美向前保护PFS | 第53页 |
·IKEv2相对于IKEv1的修改总结 | 第53-55页 |
·简洁性 | 第53页 |
·灵活性 | 第53-54页 |
·可靠性 | 第54页 |
·安全性 | 第54页 |
·功能完善性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着色Petri网理论与CPN tools | 第55-64页 |
·着色Petri网基本理论 | 第55-60页 |
·Petri网的基本概念 | 第55-56页 |
·着色Petri网的基本定义 | 第56-60页 |
·CPN tools | 第60-64页 |
·语义检查 | 第60-61页 |
·仿真模拟 | 第61页 |
·状态空间分析工具 | 第61-64页 |
第六章 IKEv2形式化描述及分析 | 第64-75页 |
·构建模型前的假设或约定 | 第64-65页 |
·IKEv2的CPN模型描述 | 第65-68页 |
·CPN模型的ML描述 | 第65-66页 |
·IKEv2的CPN模型 | 第66-68页 |
·IKEv2的通信模型性质验证和分析 | 第68-72页 |
·动态属性状态空间分析 | 第68-72页 |
·密钥协议存在的问题 | 第72-75页 |
·密钥生成方案存在的问题 | 第72-73页 |
·针对协议发起的攻击 | 第73-75页 |
结论与讨论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
附录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