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缩略词表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| ·干扰素简介 | 第11-16页 |
| ·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| 第11页 |
| ·抗病毒作用 | 第11页 |
| ·抗肿瘤作用 | 第11页 |
| ·免疫调节作用 | 第11页 |
| ·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| 第11-14页 |
| ·ds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(PKR) | 第12-13页 |
| ·2′-5′寡聚腺苷合成酶系统 | 第13页 |
| ·干扰素的其他抗病毒途径 | 第13页 |
| ·干扰素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| 第13页 |
| ·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功能 | 第13-14页 |
| ·干扰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 | 第14页 |
| ·干扰素的信号转导通路 | 第14-15页 |
| ·病毒抵抗干扰素的机制 | 第15-16页 |
| ·干扰素产生的抑制 | 第15页 |
| ·干扰素作用信号通路的抑制 | 第15-16页 |
| ·干扰素诱导抗病毒酶的抑制 | 第16页 |
| ·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| ·干扰素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学活性进展 | 第16-18页 |
| ·猪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| ·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猪干扰素α、β、γ的基因克隆 | 第20-29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·材料 | 第20-22页 |
| ·质粒、菌株和实验动物 | 第20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0页 |
| ·酶、m盯k和试剂盒 | 第20-21页 |
| ·引物 | 第21页 |
| ·常用溶液的配制 | 第21-22页 |
| ·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·猪脾脏总RNA的提取 | 第22页 |
| ·猪脾脏总RNA的纯化 | 第22页 |
| ·RT-PCR合成猪脾脏cDNA | 第22-23页 |
| ·PCR扩增猪干扰素基因CDS区片断 | 第23页 |
| ·PCR扩增片断的回收 | 第23页 |
| 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| ·PCR产物与pMD-18T载体连接 | 第24页 |
| ·热激法转化质粒进大肠杆菌细胞 | 第24页 |
| ·PCR鉴定阳性克隆子 | 第24页 |
| ·结果和分析 | 第24-27页 |
| ·RNA提取检测结果 | 第24-25页 |
| ·PCR扩增结果 | 第25页 |
| ·酶切鉴定结果 | 第25页 |
| ·测序结果 | 第25-26页 |
| ·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| 第26-27页 |
| ·讨论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猪干扰素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| 第29-41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9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5页 |
| ·材料 | 第29-31页 |
| ·溶液的配制 | 第31-32页 |
| ·包涵体提取用缓冲液的配制 | 第31页 |
| ·SDS-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(SDS-PAGE)缓冲液的配制 | 第31页 |
| ·多克隆抗体纯化溶液配制 | 第31-32页 |
| ·方法 | 第32-35页 |
| ·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2页 |
| ·IPTG诱导表达 | 第32-33页 |
| ·包涵体的提取、纯化和复性 | 第33页 |
| ·兔抗猪干扰素多克隆抗体制备和粗提 | 第33-34页 |
| ·兔抗猪干扰素多克隆抗体纯化 | 第34-35页 |
| ·结果 | 第35-38页 |
| ·猪干扰素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| 第35-36页 |
| ·猪干扰素的诱导表达 | 第36-37页 |
| ·包涵体的提取和纯化 | 第37-38页 |
| ·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| 第38页 |
| ·讨论 | 第38-41页 |
| 第四章 猪干扰素α、β、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41-51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41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5页 |
| ·材料 | 第41页 |
| ·方法 | 第41-45页 |
| ·抗原的制备 | 第41页 |
| ·动物免疫 | 第41-42页 |
| ·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| 第42页 |
| ·骨髓瘤细胞的制备 | 第42页 |
| ·饲养细胞的制备 | 第42-43页 |
| ·免疫脾细胞的制备 | 第43页 |
| ·细胞融合 | 第43页 |
| ·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| 第43页 |
| ·有限稀释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 | 第43页 |
| ·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| 第43页 |
| ·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| 第43-44页 |
| ·染色体计数 | 第44页 |
| ·间接ELISA进行交叉反应 | 第44页 |
| ·western-blotting验证其特异性 | 第44-4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·方阵滴定结果 | 第45页 |
| ·杂交瘤细胞的融合和筛选 | 第45-46页 |
| ·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效价测定 | 第46页 |
| ·杂交瘤细胞株染色体的计数和单克隆抗体亚型的鉴定 | 第46-47页 |
| ·间接ELISA检测结合特异性 | 第47-48页 |
| ·western-blotting验证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 | 第48-49页 |
| ·讨论 | 第49-51页 |
| 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 | 第51页 |
| 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51页 |
| ·不足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