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缩略词表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4页 |
| 1 油菜菌核病 | 第12页 |
| 2 植物抗病防御机制 | 第12-17页 |
| ·植物抗病防御机制的种类 | 第12-14页 |
| ·超敏反应 | 第12-13页 |
| ·系统获得性抗性 | 第13-14页 |
| ·诱导系统抗性 | 第14页 |
| ·植物防御反应的信号传导途径 | 第14-17页 |
| ·活性氧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| 第14-15页 |
| ·R基因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| 第15页 |
| ·水杨酸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| 第15-16页 |
| ·NO参与的防御反应途径及传导途径 | 第16页 |
| ·茉莉酸和乙烯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| 第16-17页 |
| 3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7-32页 |
| ·植物抗病基因的类型、结构与功能 | 第17-28页 |
| ·植物抗病基因的类型 | 第17-18页 |
| ·植物R基因的克隆 | 第18-22页 |
| ·植物R基因结构 | 第22-25页 |
| ·植物R基因功能的研究 | 第25-28页 |
| ·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方法 | 第28-32页 |
| ·转座子标签法(Transposon tagging) | 第28-29页 |
| ·图位克隆法(Map-based cloning) | 第29页 |
| ·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克隆法 | 第29-30页 |
| ·mRNA差异显示技术 | 第30页 |
| ·cDNA代表性示差分析(cDNA-RDA) | 第30-31页 |
| ·抑制性消减杂交 | 第31页 |
| ·cDNA-AFLP技术 | 第31-32页 |
|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2-33页 |
| 5 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| 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34-60页 |
| 1 前言 | 第34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41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34-35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35-41页 |
| ·材料的处理 | 第35页 |
| ·总RNA提取 | 第35页 |
| ·RACE-PCR扩增cDNA全长 | 第35-37页 |
| ·基因组DNA序列的克隆 | 第37-38页 |
| ·PCR扩增产物回收和纯化 | 第38页 |
| ·PCR产物的序列测定-T/A克隆法 | 第38页 |
| ·序列结构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·半定量 PCR | 第40-41页 |
|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1-56页 |
| ·苗期抗性鉴定结果 | 第41-42页 |
| ·RNA的提取结果 | 第42页 |
| ·测序与序列分析 | 第42页 |
| ·40-2的3′RACE-PCR扩增结果 | 第42-43页 |
| ·40-2的5′RACE-PCR扩增结果 | 第43-44页 |
| ·40-2基因组全长扩增结果 | 第44页 |
| ·序列结构分析 | 第44-53页 |
| ·mRNA序列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·基因组DNA序列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·编码蛋白质分析 | 第49-53页 |
| ·Rsk基因的组织表达相对定量结果 | 第53-56页 |
| ·指数期循环参数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| ·Rsk基因的组织表达相对定量结果 | 第54-56页 |
| 4 讨论 | 第56-60页 |
| ·蛋白激酶与植物抗病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| ·菌核病菌诱导甘蓝型油菜差异表达的基因 | 第57-60页 |
| 附录Ⅰ: 菌核病菌诱导近等基因系后的cDNA-AFLP分析图 | 第60页 |
| 附录Ⅱ: RNA的提取 | 第60-61页 |
| 附录Ⅲ: 凝胶回收操作步骤 | 第61页 |
| 附录Ⅳ: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CaCl_2法)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Ⅴ: 测序结果 | 第62-65页 |
| 附录Ⅵ: 40-2基因BLASTx分析结果 | 第65-67页 |
| 附录Ⅶ: 生物信息学部分预测结果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