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反抗与超越 | 第11-29页 |
第一节 反抗意识的萌发 | 第11-14页 |
一、家庭因素的自然孕育 | 第11-12页 |
二、地域文化的无形熏陶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在运动与漂泊中成长 | 第14-20页 |
一、教育背景——时代精神的洗礼 | 第14-16页 |
二、漂泊者的思想转折——负笈北京,心系南国 | 第16-18页 |
三、难以实现的“教育救国梦” | 第18-20页 |
第三节 迈向左翼之路 | 第20-29页 |
一、人际交往圈中的革命之路 | 第20-26页 |
二、时代思潮中的革命抉择与裂变 | 第26-29页 |
第二章 向死而生——柔石左翼精神的审美探寻 | 第29-46页 |
第一节 时代精神的“苦闷”展现 | 第30-35页 |
一、《疯人》:爱情的悲歌 | 第30-33页 |
二、《旧时代之死》:“时代病”的审美暴露与艺术见证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文学超越与现实想象 | 第35-40页 |
一、《希望》:左翼文学气质的时代回声 | 第35-37页 |
二、《三姐妹》:悲怆的女性运命,严肃的道德审视 | 第37-40页 |
第三节 左翼精神的成熟 | 第40-46页 |
一、《二月》:托式人道主义的末路 | 第40-43页 |
二、《为奴隶的母亲》:底层苦难的艺术再现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柔石之死 | 第46-50页 |
注释 | 第50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