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2页 |
| 第一章 “前四史”诗赋歌谣采用概况考察 | 第12-34页 |
| 一、“前四史”中的诗 | 第14-21页 |
| (一) “前四史”对《诗经》的征引 | 第14-17页 |
| 1、史书作者直接引用《诗经》 | 第15-16页 |
| 2、史书中的人物引用《诗经》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“前四史”对先秦逸诗的采录 | 第17-20页 |
| 1、可确定为《诗经》逸诗者二 | 第18-19页 |
| 2、体例相近,疑是《诗经》逸诗者七 | 第19页 |
| 3、体例不同,疑非《诗经》逸诗者一 | 第19-20页 |
| (三) “前四史”对当时私人之诗的收录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“前四史”中的赋 | 第21-24页 |
| (一) “前四史”收赋概况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两种类型:抒情和讽喻 | 第22-24页 |
| 三、“前四史”中的歌 | 第24-29页 |
| (一) 郊庙歌辞 | 第24-26页 |
| (二) 民歌 | 第26-28页 |
| (三) 私人所作歌 | 第28-29页 |
| 四、“前四史”中的谣 | 第29-34页 |
| (一) “前四史”收谣概况 | 第29-30页 |
| (二) 谣的神秘色彩及现实批判性 | 第30-34页 |
| 第二章 诗赋歌谣在“前四史”中的分布特征 | 第34-49页 |
| 一、“两汉书”多引《诗经》 | 第34-37页 |
| 二、《史记》、“两汉书”多录时人作品 | 第37-40页 |
| 三、《汉书》注重郊庙歌辞 | 第40-42页 |
| 四、“两汉书”多收童谣 | 第42-45页 |
| 五、诗赋歌谣在“前四史”中呈抛物线状分布 | 第45-49页 |
| 第三章 “前四史”采录诗赋歌谣的原因及意义 | 第49-67页 |
| 一、“前四史”注重采录诗赋歌谣的原因 | 第49-59页 |
| (一) 重视《诗》教的文化传统 | 第49-52页 |
| (二) 文献资料的继承和采录 | 第52-55页 |
| (三) 才兼文史的史家笔风 | 第55-57页 |
| (四) “鉴往资治”的修史理念 | 第57-59页 |
| 二、“前四史”采录诗赋歌谣的意义 | 第59-67页 |
| (一) 丰富了史书的文学性,更利于史书理念的传达 | 第59-62页 |
| (二) 深入人物内心,更生动地塑造了历史人物形象 | 第62-64页 |
| (三) 更真实地交代了诗赋歌谣与历史事件的诱发关系 | 第64-65页 |
| (四) 保存了大量诗赋歌谣等文学文献资料 | 第65-67页 |
| 结语 | 第67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-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| 第98-99页 |
| 致谢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