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—古近纪古构造特征研究及有利油气区带预测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7页 |
| 前言 | 第7-13页 |
|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3-22页 |
| ·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 | 第13-14页 |
| ·下扬子区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3页 |
| ·苏北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区域构造单元 | 第13-14页 |
| ·下扬子区中、古生代构造演化 | 第14-17页 |
| ·加里东晚期—印支早期平稳隆升阶段 | 第14页 |
| ·印支晚期—燕山中期逆冲推覆构造阶段 | 第14-15页 |
| ·燕山晚期—喜山早期拉张阶段 | 第15-16页 |
| ·喜山晚期隆升剥蚀阶段 | 第16-17页 |
| ·黄桥工区概况 | 第17-22页 |
| ·工区位置 | 第17页 |
| ·区域地层特征 | 第17-22页 |
| 第二章 地震层反射特征 | 第22-25页 |
| ·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| 第22-23页 |
| ·地震反射层特征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黄桥地区断裂特征 | 第25-35页 |
| ·断裂样式 | 第25-27页 |
| ·逆断层或走滑型逆断层 | 第25页 |
| ·正断层或走滑型正断层 | 第25页 |
| ·走滑断层 | 第25-27页 |
| ·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| 第27-29页 |
| ·断裂系统平面组合及活动特征 | 第29-35页 |
| ·晚印支—中燕山期断裂平面组合 | 第29-31页 |
| ·晚燕山—早喜山期断裂系统组合 | 第31-32页 |
| ·断裂活动特征 | 第32-35页 |
| 第四章 黄桥地区古构造特征及演化 | 第35-49页 |
| ·剥蚀厚度恢复 | 第35-44页 |
| ·泥岩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量 | 第35-38页 |
| ·地层厚度趋势外推法恢复剥蚀厚度 | 第38-39页 |
| ·用声波时差法来校正地层趋势外推法 | 第39-41页 |
| ·闭合差与深度图类型 | 第41页 |
| ·原始沉积厚度图制作 | 第41-44页 |
| ·黄桥工区古构造面貌 | 第44-47页 |
| ·二叠纪—早中三叠世残余构造面貌 | 第44-46页 |
| ·白垩纪古构造面貌 | 第46页 |
| ·古近纪古构造面貌 | 第46-47页 |
| ·黄桥地区构造演化 | 第47-49页 |
| 第五章 油气有利区带 | 第49-61页 |
| ·烃源岩特征 | 第49-53页 |
| ·烃源岩层位 | 第49-52页 |
| 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| 第52-53页 |
| ·烃源岩热演化史 | 第53页 |
| ·区域盖层特征 | 第53-56页 |
| ·盖层的岩性特征 | 第54-56页 |
| ·盖层规模特征 | 第56页 |
| ·油气运聚规律 | 第56-59页 |
| ·油气有利区带 | 第59-61页 |
| 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9页 |
| 附录 | 第69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