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1. 引言 | 第10-13页 |
| 2. 资料和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·资料 | 第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3. 柳江致洪暴雨及其影响系统统计特征分析 | 第13-20页 |
| ·柳江河流域概况 | 第14页 |
| ·致洪暴雨的定义及资料处理 | 第14-15页 |
| ·致洪暴雨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| ·资料处理及柳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定义 | 第15页 |
| ·江流域洪涝及致洪暴雨统计特征分析 | 第15-18页 |
| ·柳江流域洪涝统计特征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·年代变化特征 | 第16页 |
| ·季节变化特征 | 第16-17页 |
| ·柳江流域致洪暴雨统计特征分析 | 第17-18页 |
| ·年代变化特征 | 第17页 |
| ·季节变化特征 | 第17页 |
| ·空间分布特征 | 第17-18页 |
| ·柳江流域洪涝与致洪暴雨的关系 | 第18页 |
| ·柳江致洪暴雨影响系统统计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·低槽切变类 | 第19页 |
| ·低涡切变类 | 第19页 |
| ·低空急流切变类 | 第19页 |
| ·小结 | 第19-20页 |
| 4. “04.7”柳江致洪暴雨特征及影响系统 | 第20-24页 |
| ·降水和洪涝概况 | 第20-21页 |
| ·天气背景分析 | 第21-22页 |
| ·环流演变特征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·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5. “04.7”柳江致洪暴雨形成的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| 第24-30页 |
| ·水汽条件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·水汽通量场 | 第24-25页 |
| ·水汽通量散度场 | 第25页 |
| ·相对湿度场 | 第25-26页 |
| ·热力条件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假相当位温 | 第26-27页 |
| ·总温度 | 第27页 |
| ·动力条件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涡度场 | 第27-29页 |
| ·散度场 | 第29页 |
| ·垂直速度 | 第29页 |
| ·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6. “04.7”柳江致洪暴雨过程的卫星云图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红外云图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小结 | 第32页 |
| 7. “04.7”柳江致洪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 | 第32-46页 |
| ·MM5模式简介 | 第33-36页 |
| ·MM5的动力框架 | 第33-34页 |
| ·MM5包含的物理过程 | 第34页 |
| ·MM5的时间积分方案 | 第34页 |
| ·MM5的空间结构 | 第34-35页 |
| ·MM5的模块结构 | 第35-36页 |
| ·数值模拟方案 | 第36页 |
| ·模拟输出结果检验 | 第36-39页 |
| ·高度场对比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涡度和散度场对比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降水对比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·柳江致洪暴雨的物理机制分析 | 第39-45页 |
| ·中尺度涡柱和强上升运动 | 第39-40页 |
| ·中β气旋 | 第40-41页 |
| ·CISK机制 | 第41-43页 |
| ·高低空急流耦合 | 第43-44页 |
| ·位涡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8. 结论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| 论文附图 | 第51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