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6页 |
|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| 第6-8页 |
| ·研究的缘起 | 第6-7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7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7-8页 |
| ·实践意义 | 第8页 |
| 第2章 研究综述 | 第8-23页 |
| ·有关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| 第8-16页 |
| ·非言语行为的界定 | 第8-10页 |
| ·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| 第10-16页 |
| ·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| ·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界定 | 第16页 |
| ·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研究 | 第16-18页 |
| ·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功能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·我国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| 第19-23页 |
| ·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 | 第19-22页 |
| ·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质化研究 | 第22-23页 |
| ·本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3页 |
| ·研究主题 | 第2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| 第3章 研究方法——质化研究 | 第23-32页 |
| ·选择质化研究的原因 | 第24-25页 |
| ·本质化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 | 第25-27页 |
| ·具体的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| ·进入现场 | 第27-32页 |
| 第4章 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影响师生亲疏关系的综合分析 | 第32-52页 |
| ·教师的善意 | 第34-39页 |
| ·教师对学生善意的保护——融洽的师生关系 | 第34-36页 |
| ·“你(学生)的行为在情理之中”——理解的师生关系 | 第36-37页 |
| ·非言语行为的“工具性”——可交流的师生关系 | 第37页 |
| ·教师的“无意”刺伤了学生的自尊——误解的师生关系 | 第37-38页 |
| ·教师对学生的恶意伤害——对抗的师生关系 | 第38-39页 |
| ·教师的自我意识与控制 | 第39-43页 |
| ·教师关爱的自然表达——融洽的师生关系 | 第39-40页 |
| ·教师合理的自我控制——理解的师生关系 | 第40-41页 |
| ·教师不恰当的自我控制——误解的师生关系 | 第41-42页 |
| ·教师“忘了自己是老师”——对抗的师生关系 | 第42-43页 |
| ·师生共意 | 第43-46页 |
| ·师生之间的顺畅交流——融洽的师生关系 | 第43页 |
| ·学生:“我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做”——理解的师生关系 | 第43-44页 |
| ·教师的“态度模板”——误解的师生关系 | 第44-45页 |
| ·学生:“老师太粗暴”——对抗的师生关系 | 第45-46页 |
| ·与课堂氛围的契合度 | 第46-50页 |
| ·与课堂氛围的协调一致——融洽的师生关系 | 第46-47页 |
| ·教师能把握使用非言语行为的时机——理解的师生关系 | 第47-48页 |
| ·教师:这个时候“应该”这样做——可交流的师生关系 | 第48页 |
| ·学生的困惑——误解的师生关系 | 第48-49页 |
| ·学生“吓了一跳”——对抗的师生关系 | 第49-50页 |
| ·运用非言语行为的“度” | 第50-52页 |
| ·非言语行为的恰当使用——融洽的师生关系 | 第50-51页 |
| ·自然的使用——理解的师生关系 | 第51页 |
| ·学生:“老师有点做作”——误解的师生关系 | 第51-52页 |
| ·非言语使用的“过犹不及”——对抗的师生关系 | 第52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对策 | 第52-62页 |
| ·结论 | 第52-53页 |
| ·教师非言语行为影响师生亲疏关系的原因分析 | 第53-56页 |
| ·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 | 第54-55页 |
| ·教师负向情绪的错误迁移 | 第55页 |
| ·教师“权威”的树立,使师生对立 | 第55-56页 |
| ·对策 | 第56-61页 |
| ·让“爱的非言语”贯穿课堂始终 | 第57页 |
| ·加强教师对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| 第57-59页 |
| ·提高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师生沟通的技巧 | 第59页 |
| ·增强教师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氛围的契合度 | 第59-60页 |
| ·把握课堂非言语行为的“度” | 第60-61页 |
| ·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| 第61-6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6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| 附录 | 第64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