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沿海盐场卤虫种群组成的变化及两性种的分类地位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前言 | 第8-26页 |
·卤虫研究 | 第8-14页 |
·卤虫生物学特征 | 第8-9页 |
·卤虫形态分类研究 | 第9-11页 |
·卤虫分类及进化 | 第11-13页 |
·世界范围内孤雌生殖卤虫种群的变化 | 第13-14页 |
·分子标记 | 第14-20页 |
·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其类型 | 第14-16页 |
·常用的分子标记简介 | 第16-20页 |
·ISSR 分子标 | 第20-23页 |
·ISSR 分子标记的原理 | 第20-21页 |
·ISSR 分子标记的优点 | 第21页 |
·ISSR 分子标记的应用 | 第21-23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6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9页 |
·供试卤虫及卤虫卵 | 第26-27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27-31页 |
·药品及相关试剂 | 第27-30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30-3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1-39页 |
·本地卤虫种群变化的生态学调查 | 第31-32页 |
·雄性卤虫额结节形态 | 第32页 |
·6个地区雄性卤虫的 ISSR 分子标记分析 | 第32-39页 |
3 结果 | 第39-57页 |
·本地卤虫种群变化的生态学调查 | 第39-41页 |
·性比 | 第39页 |
·卵色 | 第39-40页 |
·卵径 | 第40页 |
·卵重 | 第40-41页 |
·6个地区卤虫的聚类分析 | 第41页 |
·雄性卤虫额结节形态学观察 | 第41-45页 |
·光镜观察雄性卤虫额结节形态 | 第41-42页 |
·扫描电镜观察雄性卤虫额结节形态 | 第42-45页 |
·ISSR分子标记 | 第45-57页 |
·单个体雄性卤虫总DNA提取 | 第45-47页 |
·单个体雄性卤虫扩增的ISSR-PCR产物 | 第47-51页 |
·ISSR数据分析及聚类结果 | 第51-57页 |
4 讨论 | 第57-67页 |
·辽宁4个沿海盐场卤虫种群组成概况 | 第57-60页 |
·性比 | 第57-58页 |
·卵色 | 第58页 |
·卵径 | 第58-59页 |
·卵重 | 第59页 |
·6个地区卤虫的聚类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额结节形态学确定两性卤虫种的分类地位 | 第60-61页 |
·光镜观察卤虫额结节形态 | 第60页 |
·扫描电镜观察卤虫额结节形态 | 第60-61页 |
·ISSR分子标记确定两性卤虫种的分类地位 | 第61-67页 |
·单个体雄性卤虫总DNA提取 | 第61页 |
·ISSR-PCR反应 | 第61-63页 |
·ISSR数据分析及聚类 | 第63-67页 |
5 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