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5页 |
导语 | 第15-18页 |
一、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| 第18-25页 |
(一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提出的时代背景 | 第18-20页 |
1. 全球化对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形成给予了时代性冲击 | 第18-19页 |
2. 后工业社会的形成对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带来深刻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(二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提出的历史背景 | 第20-22页 |
1. 苏联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经验教训给普京以很大的思考空间 | 第20-21页 |
2. 俄十年的社会转轨促使普京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俄罗斯的复兴之路 | 第21-22页 |
(三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提出的现实条件 | 第22-23页 |
1. 俄罗斯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| 第22-23页 |
2. “市场和民主”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| 第23页 |
3. 俄罗斯人具有较高的国民素质 | 第23页 |
(四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提出的主观条件 | 第23-25页 |
1. 特定的社会环境给予普京以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| 第24页 |
2. 传统的家庭环境给予普京以深刻的影响 | 第24页 |
3. 独特的职业经历造就了普京坚决果敢的个性 | 第24-25页 |
二、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理论渊源 | 第25-32页 |
(一) 俄罗斯思想 | 第25-28页 |
(二) 俄罗斯的中派主义思潮 | 第28-30页 |
(三) 第三世界的“中间道路”思潮 | 第30-31页 |
(四) 西方“第三条道路”思潮 | 第31-32页 |
三、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理论的基本要素 | 第32-50页 |
(一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内涵 | 第32-34页 |
(二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终极目标与指导思想 | 第34-36页 |
1. 确立“民主、强国、富民”的目标 | 第34-35页 |
2. 指导思想——俄罗斯新思想 | 第35-36页 |
(三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核心——经济改革与发展 | 第36-44页 |
1.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经济发展战略 | 第37-38页 |
2.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奠基之作——展开与金融寡头的斗争 | 第38-40页 |
3.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治理经济的理念——“建立有效的经济” | 第40-41页 |
4.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经济发展措施 | 第41-44页 |
(四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保障——“可控民主” | 第44-48页 |
1. “可控民主”符合俄罗斯的现实需要 | 第44-45页 |
2. 加强“可控民主”政治建设的举措 | 第45-47页 |
3. “可控民主”政治战略实践中的缺陷 | 第47-48页 |
(五) 普京“中间道路”的务实外交——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 | 第48-50页 |
四、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理论的特点及其启示 | 第50-60页 |
(一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的特点 | 第50-53页 |
1. 继承与创新 | 第51页 |
2. 务实与灵活 | 第51-52页 |
3. 折中与兼容 | 第52-53页 |
(二) 普京的“中间道路”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| 第53-60页 |
1. 立足于本国国情把借鉴和创新结合起来 | 第54页 |
2. 市场化、民主化是一个渐进的、长期的过程 | 第54-55页 |
3.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,转变政府职能,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| 第55-56页 |
4. 立足于和谐,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| 第56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