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提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引言 | 第7-8页 |
| 第一部分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增生病的应用研究基础 | 第8-13页 |
| 一、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| 第8-9页 |
| 二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基础 | 第9-10页 |
| (一) 乳房的解剖基础 | 第9页 |
| (二) 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基础 | 第9-10页 |
| 三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(一)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增生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| 第11-13页 |
| 第二部分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增生病证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| 第13-27页 |
| 一、临床资料 | 第14页 |
| 二、临床诊断标准 | 第14-16页 |
| (一) 乳腺增生病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| (二) 中医(痰瘀互结证)乳癖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| (三)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| 第14-16页 |
| (四) 乳腺增生病B 超声像图分型和血流信号密度分级标准 | 第16页 |
| 三、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(一) 纳入病例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排除病例标准 | 第17页 |
| 四、检查方法 | 第17页 |
| (一) 检查仪器 | 第17页 |
| (二) 检查方法 | 第17页 |
| 五、中药组成及治疗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六、主要观察指标 | 第18-19页 |
| (一) 一般资料 | 第18页 |
| (二) 安全性观察 | 第18页 |
| (三) 疗效性观察 | 第18页 |
| (四) 观察时点 | 第18-19页 |
| 七、疗效评定指标 | 第19页 |
| 八、统计方法 | 第19页 |
| 九、研究结果 | 第19-27页 |
| (一) 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各检测指标的变化 | 第19-23页 |
| (二) 彩色多普勒超声敏感指标变化与临床疗效关系的分析 | 第23-26页 |
| (三)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| 讨论 | 第27-32页 |
| 一、乳腺增生病(痰瘀互结证)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(一) 乳腺增生病(痰瘀互结证)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| 第27-28页 |
| (二) 乳腺增生病(痰瘀互结证)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| 第29-30页 |
| (一) 腺体厚度变化的评价分析 | 第29页 |
| (二) 腺体结构变化的评价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(三) 增生肿块最大径、导管直径变化的评价分析 | 第30页 |
| 三、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| 第30-32页 |
| (一) 血流分级的变化 | 第31页 |
| (二)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变化 | 第31页 |
| (三) 阻力指数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| 结语 | 第32-3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3-36页 |
| 综述 | 第36-42页 |
| 附录 | 第42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-46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46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