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43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研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概念 | 第19-27页 |
·基态与激发态 | 第19页 |
·单线态与三线态 | 第19-20页 |
·激子 | 第20-21页 |
·有机分子中的电子能级与电子跃迁 | 第21-22页 |
·激发态能量转移 | 第22-23页 |
·荧光淬灭机理 | 第23页 |
·激发二聚体与激基复合物 | 第23-24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研究中的几种效率 | 第24-26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能级结构图 | 第26-27页 |
·OLED简介 | 第27-29页 |
·OLED的发光机理 | 第27页 |
·OLED的结构 | 第27-28页 |
·OLED的制作 | 第28-29页 |
·OELM | 第29-38页 |
·OELM的分类 | 第29-34页 |
·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 | 第29-32页 |
·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 | 第32-33页 |
·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 | 第33-34页 |
·有机磷光发光材料 | 第34页 |
·OELM性能的表征方法 | 第34-38页 |
·光谱测量与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能级结构的测量与分析 | 第36页 |
·荧光寿命测量与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热性能的表征 | 第37页 |
·材料颗粒形貌与薄膜形貌的观察 | 第37页 |
·电致发光性能的测量与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8-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| 第38-41页 |
·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41-43页 |
第二章 三种8-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提纯 | 第43-5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3-45页 |
·Alq_3、Znq_2和Liq的合成 | 第44-45页 |
·Alq_3、Znq_2和Liq的提纯 | 第4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0页 |
·溶剂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浓度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47页 |
·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·pH值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δ-Alq_3与α-Alq_3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51-7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2-54页 |
·α-Alq_3的制备 | 第52页 |
·δ-Alq_3的制备 | 第52页 |
·OLED的制作 | 第52-53页 |
·测试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4-73页 |
·δ-Alq_3和α-Alq_3的分子结构 | 第54-57页 |
·元素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红外吸收光谱 | 第55-56页 |
·氢核磁共振谱 | 第56-57页 |
·δ-Alq_3和α-Alq_3的发光性能 | 第57-65页 |
·荧光光谱 | 第57-62页 |
·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 | 第62-63页 |
·循环伏安曲线 | 第63-64页 |
·光致发光光谱 | 第64-65页 |
·荧光寿命 | 第65页 |
·δ-Alq_3和α-Alq_3的其它材料性能 | 第65-69页 |
·差示扫描量热曲线 | 第65-66页 |
·X射线衍射图谱 | 第66-68页 |
·SEM观察 | 第68页 |
·AFM观察 | 第68-69页 |
·δ-Alq_3和α-Alq_3的电致发光性能 | 第69-73页 |
·电致发光光谱 | 第70-71页 |
·电流密度-电压曲线 | 第71-72页 |
·发光亮度-电压曲线 | 第72-73页 |
·电流效率 | 第73页 |
·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(Znq_2)_4与Znq_2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75-9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76-77页 |
·(Znq_2)_4的合成与提纯 | 第76页 |
·Znq_2的合成与提纯 | 第76页 |
·OLED的制作 | 第76页 |
·测试方法 | 第76-7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7-94页 |
·(Znq_2)_4和Znq_2的分子结构 | 第77-79页 |
·(Znq_2)_4和Znq_2的发光性能 | 第79-88页 |
·荧光光谱 | 第79-83页 |
·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 | 第83-85页 |
·循环伏安曲线 | 第85-86页 |
·光致发光光谱 | 第86页 |
·荧光寿命 | 第86-88页 |
·(Znq_2)_4和Znq_2的其它材料性能 | 第88-91页 |
·热重曲线和差热曲线 | 第88页 |
·SEM观察 | 第88-89页 |
·AFM观察 | 第89-91页 |
·(Znq_2)_4和Znq_2的电致发光性能 | 第91-94页 |
·电致发光光谱 | 第91-92页 |
·电流密度-电压曲线 | 第92-93页 |
·发光亮度-电压曲线 | 第93页 |
·电流效率 | 第93-94页 |
·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五章 (Liq·Naq)_2与Liq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95-11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96-97页 |
·Liq的合成与提纯 | 第96页 |
·(Liq·Naq)_2的合成与提纯 | 第96页 |
·OLED的制作 | 第96-97页 |
·测试方法 | 第9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97-116页 |
·(Liq·Naq)_2和Liq的分子结构 | 第97-101页 |
·元素分析 | 第98页 |
·红外吸收光谱 | 第98-99页 |
·氢核磁共振谱 | 第99-101页 |
·(Liq·Naq)_2和Liq的发光性能 | 第101-107页 |
·荧光光谱 | 第101-103页 |
·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 | 第103-104页 |
·循环伏安曲线 | 第104-105页 |
·光致发光光谱 | 第105-106页 |
·荧光寿命 | 第106-107页 |
·(Liq·Naq)_2和Liq的其它材料性能 | 第107-110页 |
·热重曲线和差热曲线 | 第107-108页 |
·SEM观察 | 第108-109页 |
·AFM观察 | 第109-110页 |
·(Liq·Naq)_2和Liq的电致发光性能 | 第110-114页 |
·电致发光光谱 | 第110-111页 |
·电流密度-电压曲线 | 第111-112页 |
·发光亮度-电压曲线 | 第112-113页 |
·电流效率 | 第113-114页 |
·(Liq·Naq)_2和Liq的电子传输性能 | 第114-116页 |
·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第六章 8-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分子空间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| 第118-124页 |
1. Mq_n的分子平面结构的刚性程度 | 第118-119页 |
2. Mq_n中相邻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119-120页 |
3. Mq_n中分子堆叠的方式 | 第120-122页 |
4. Mq_n分子之间的距离 | 第122-124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124-128页 |
·总结论 | 第124-126页 |
·今后的工作展望 | 第126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26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1页 |
个人简历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| 第141-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