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11-2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8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耕地资源利用供需平衡研究的基本理论 | 第21-27页 |
·耕地及耕地供需平衡的内涵 | 第21页 |
·耕地的含义 | 第21页 |
·耕地供需平衡的概念及内涵 | 第21页 |
·耕地资源利用供需平衡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7页 |
·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| 第21-24页 |
·土地供需原理 | 第24页 |
·人地关系及人口经济原理 | 第24-25页 |
·生态经济原理 | 第25页 |
·预测分析的一般原理 | 第25-26页 |
·替代原理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陕西省耕地资源利用状况 | 第27-41页 |
·陕西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7页 |
·陕西省耕地利用现状 | 第27-28页 |
·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耕地资源总量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| 第29-30页 |
·耕地增减的流向分析 | 第30-32页 |
·陕西省耕地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压力 | 第32-35页 |
·由耕地资源自然禀赋引起的客观压力 | 第32-33页 |
·由不完善的耕地资源利用引起的人为压力 | 第33-35页 |
·耕地资源利用面临压力的原因分析 | 第35-41页 |
·经济社会活动的扩张 | 第35-38页 |
·资源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,所导致耕地保护的各利益群体的取向不同 | 第38-39页 |
·其他经济社会政策产生的影响 | 第39页 |
·我国的饮食习惯对粮食需求大 | 第39-40页 |
·资源管理方式有待完善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陕西省耕地需求预测 | 第41-54页 |
·陕西省人口预测 | 第41-43页 |
·陕西省总人口及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| 第41-42页 |
·线性回归分析 | 第42页 |
·二次曲线模型 | 第42页 |
·Logistic 增长模型 | 第42-43页 |
·基于粮食需求的耕地需求预测 | 第43-54页 |
·1978-2004 年陕西省粮食供需形势概述 | 第43-45页 |
·粮食需求总量预测 | 第45-49页 |
·耕地需求量预测 | 第49-54页 |
第五章 陕西省耕地资源供给分析 | 第54-64页 |
·陕西省建设占用耕地预测 | 第54-57页 |
·模型介绍 | 第54页 |
·数据 | 第54-55页 |
·经济基本面对建设用地的解释能力 | 第55-56页 |
·结论与预测 | 第56-57页 |
·其他方面减少耕地 | 第57-58页 |
·生态退耕面积 | 第57页 |
·灾毁耕地面积 | 第57-58页 |
·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 | 第58页 |
·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 | 第58-62页 |
·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理论潜力分析 | 第58-61页 |
·土地开发整理现实潜力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耕地资源供给量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 实现耕地资源供需平衡的途径及对策建议 | 第64-71页 |
·陕西省耕地资源供需平衡的总体判断及目标任务 | 第64-65页 |
·耕地资源供需状况的总体判断 | 第64-65页 |
·实现耕地资源供需平衡的目标任务 | 第65页 |
·实现耕地供需平衡的途径 | 第65-67页 |
·“生活用粮自给,工业用粮市场调剂”策略下的耕地供需平衡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增加粮食单产、提高复种指数及增大粮作比的耕地供需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增加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| 第67页 |
·实现陕西省耕地资源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| 第67-71页 |
·处理好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| 第68页 |
·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| 第68页 |
·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| 第68页 |
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整治,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| 第68-69页 |
·加强耕地资源的质量管理,建立完备信息系统 | 第69页 |
·为陕北陕南关中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策略 | 第69页 |
·合理界定耕地内涵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