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27页 |
·引言 | 第7-8页 |
·聚乳酸及其改性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| 第8-16页 |
·乳酸及聚乳酸的合成 | 第8-11页 |
·聚乳酸的性能及其应用 | 第11-13页 |
·聚乳酸的改性 | 第13-16页 |
·聚乳酸的共聚改性 | 第13-14页 |
·聚乳酸的共混改性 | 第14-15页 |
·聚乳酸制备改性复合材料 | 第15页 |
·聚乳酸的增塑改性 | 第15页 |
·聚乳酸的表面改性 | 第15-16页 |
·聚酯酰胺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大分子交换法制备聚酯酰胺 | 第16-17页 |
·缩聚反应法制备聚酯酰胺 | 第17-18页 |
·以氨基酸为原料制备聚酯酰胺 | 第17页 |
·以羟基酸为原料制备聚酯酰胺 | 第17-18页 |
·开环反应制备聚酯酰胺 | 第18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-27页 |
第二章 熔融共聚法合成可降解聚酯酰胺共聚物 | 第27-51页 |
·引言 | 第27-28页 |
·熔融直接共聚的原理 | 第27页 |
·影响聚酯酰胺熔融聚合的因素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8-31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28-29页 |
·合成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聚乳酸预聚物(OLLA/ODLLA)的合成 | 第29-30页 |
·聚酯酰胺的熔融共聚 | 第30页 |
·聚酯酰胺的降解实验 | 第30页 |
·表征及测定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傅立叶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30页 |
·核磁共振谱(NMR) | 第30页 |
·示差扫描量热分析(DSC) | 第30-31页 |
·X-射线衍射(X-ray Diffraction) | 第31页 |
·凝胶渗透色谱(GPC) | 第31页 |
·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3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1-49页 |
·聚乳酸预聚物(OLLA/ODLLA)的合成 | 第31-33页 |
·聚酯酰胺(PEAs)的合成与表征 | 第33-49页 |
·聚合物结构表征 | 第33-34页 |
·催化剂对聚酯酰胺熔融共聚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·反应温度对聚酯酰胺熔融共聚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·投料比对聚酯酰胺熔融共聚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影响共聚物结晶性和热稳定性的因素 | 第40-44页 |
·不同反应时间聚酯酰胺的构成 | 第44-46页 |
·聚酯酰胺的溶解性能 | 第46-47页 |
·聚酯酰胺的降解 | 第47-49页 |
·其他氨基酸作共聚组分合成聚酯酰胺 | 第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溶液缩聚法合成聚酯酰胺共聚物 | 第51-65页 |
·引言 | 第51-52页 |
·溶液共缩聚的原理 | 第51页 |
·影响聚酯酰胺溶液聚合的因素 | 第51-5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2-54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52页 |
·合成方法 | 第52-5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4-63页 |
·聚合时间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聚合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聚合装置的选择对反应的影响 | 第56页 |
·氨基酸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·催化剂使用对聚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后聚合对聚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 | 第59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5页 |
第四章 含乳酸和β-丙氨酸的聚酯酰胺共聚物的应用初步探索 | 第65-72页 |
·引言 | 第65-6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6-67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6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6页 |
·表征及测定方法 | 第66-67页 |
·电子拉伸实验 | 第66-67页 |
·冷冻切片 | 第67页 |
·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6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1页 |
·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| 第67-68页 |
·共混膜的形貌 | 第68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