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9页 |
·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| 第14页 |
·土压力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4-22页 |
·国内外土压力计算理论、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2-27页 |
·土压力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 | 第22-27页 |
·极限平衡法 | 第22-25页 |
·协调变形法 | 第25-26页 |
·现代数值计算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7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土压力影响的数值分析 | 第29-69页 |
·引言 | 第29页 |
·围护结构变形模式的简化 | 第29-31页 |
·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有限差分法 | 第31页 |
·有限单元法 | 第31页 |
·拉格朗日法 | 第31-32页 |
·半解析元法 | 第32-33页 |
·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 | 第33页 |
·本文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基本原理概述 | 第33-34页 |
·塑性流动理论的增量公式 | 第34-35页 |
·数值分析方法工作流程 | 第35-36页 |
·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土压力影响的二维数值分析 | 第36-49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36-37页 |
·土体模型 | 第36页 |
·基坑模型、桩体模型及桩体界面模拟 | 第36-37页 |
·计算模型尺寸 | 第37-39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39页 |
·数值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实例论证 | 第39-42页 |
·南楼车站工程简介 | 第39-40页 |
·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拟合 | 第40页 |
·地表土体沉降对比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土压力的影响 | 第42-47页 |
·土体参数对土压力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·内摩擦角变化对土压力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粘聚力变化对土压力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静止侧压力系数对土压力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围护结构不同变形模式下土压力三维性状分析 | 第49-58页 |
·考虑空间效应的围护结构三维变形模式简化 | 第49-50页 |
·围护结构三维变形模式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2页 |
·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土压力三维性状影响的数值分析 | 第52-58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52-53页 |
·计算模型尺寸 | 第53-54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54页 |
·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土压力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·围护结构不同变形模式下土体渐进破坏机理及破裂面形状 | 第58-64页 |
·绕墙趾向坑内转动时土体渐进破坏过程和破裂面形状 | 第58-60页 |
·绕墙顶向坑内转动时土体渐进破坏过程和破裂面形状 | 第60-62页 |
·向坑内平移时土体渐进破坏过程和破裂面形状 | 第62-63页 |
·向坑内鼓胀时土体渐进破坏过程和破裂面形状 | 第63-64页 |
·围护结构不同变形模式下土拱效应机理研究 | 第64-67页 |
·绕墙趾向坑内转动时土拱效应机理 | 第65页 |
·绕墙顶向坑内转动时土拱效应机理 | 第65-66页 |
·向坑内平移时土拱效应机理 | 第66-67页 |
·向坑内鼓胀时土拱效应机理 | 第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三章 围护结构不同变形模式下土压力计算公式推导 | 第69-83页 |
·引言 | 第69页 |
·围护结构绕墙趾向坑内转动时土压力计算公式推导 | 第69-74页 |
·公式推导 | 第70-73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围护结构绕墙顶向坑内转动时土压力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4-82页 |
·公式推导思路 | 第74-75页 |
·受力分析和公式推导 | 第75-81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81-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四章 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坑周沉降影响的数值分析 | 第83-102页 |
·引言 | 第83页 |
·地表土体沉降估算的经验方法 | 第83-90页 |
·Peck方法 | 第83-84页 |
·地层损失法 | 第84-85页 |
·稳定安全系数法 | 第85页 |
·时空效应估算法 | 第85页 |
·美国高速公路局(FHWA)方法 | 第85-87页 |
·Clough and O'Rourke方法 | 第87-88页 |
·Hsieh and Ou方法 | 第88-90页 |
·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地表土体沉降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 | 第90-101页 |
·变形模式对墙后地表土体沉降的影响 | 第90-95页 |
·基坑开挖深度对墙后地表土体沉降的影响 | 第95-97页 |
·变形模式对坑周地表土体沉降影响的三维性状分析 | 第97-10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102-10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02-104页 |
·展望 | 第104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9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