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1 引言 | 第8-18页 |
| ·葵螟的危害特点 | 第8页 |
| ·葵螟的求偶、交配行为和繁殖力 | 第8-9页 |
| ·向日葵螟的性引诱剂及其应用 | 第9-10页 |
| ·向日葵螟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| ·温度周期和光周期对向日葵螟滞育规律的影响 | 第10-11页 |
| ·温度周期和光周期对向日葵螟羽化节律的影响 | 第11页 |
| ·向日葵播期和葵螟发生的关系 | 第11页 |
| ·向日葵螟的寄主植物 | 第11-12页 |
| ·向日葵的抗虫性 | 第12页 |
| ·向日葵的抗虫机制 | 第12-17页 |
| ·向日葵抗虫性的物理机制 | 第12-13页 |
| ·颜色对抗虫性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| ·植物形态特征对抗虫性的影响 | 第13页 |
| ·向日葵抗虫性的化学机制 | 第13-16页 |
| ·植物挥发物 | 第13页 |
| ·次生化合物的存在及其防御效应 | 第13-16页 |
| ·播期对抗虫性的影响 | 第16页 |
| ·向日葵的间接抗虫性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2 葵螟在菊科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自然危害情况、种群动态及虫源变迁规律 | 第18-23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调查时间与地点 | 第18页 |
| ·调查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葵螟寄主植物的调查 | 第18页 |
| ·葵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动态调查 | 第18页 |
| ·葵螟成虫活动高峰期的调查 | 第18-1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19-21页 |
| ·葵螟的寄主植物 | 第19页 |
| ·葵螟在茼蒿、向日葵、向日葵翌种上的种群动态 | 第19-20页 |
| ·葵螟在多头麻花头、沙旋覆花上的种群动态 | 第20-21页 |
| ·葵螟成虫活动规律的调查 | 第21页 |
| ·结论与讨论 | 第21-23页 |
| 3 向日葵形态结构对葵螟寄主选择的作用 | 第23-29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试验时间与地点 | 第23页 |
| ·试验仪器 | 第23页 |
| ·供试品种 | 第23-24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4页 |
| ·测定指标 | 第24-25页 |
| ·筒状小花的形态指标 | 第24页 |
| ·瘦果形态指标 | 第24-2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·不同供试品种向日葵筒状小花的形态指标测量结果 | 第26-27页 |
| ·不同供试品种向日葵瘦果的形态指标测量结果 | 第27-28页 |
| ·相关性分析结果 | 第28页 |
| ·结论与讨论 | 第28-29页 |
| 4 葵螟幼虫人工饲养技术 | 第29-32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供试虫源 | 第29页 |
| ·饲料配方 | 第29页 |
| ·饲料配制 | 第29页 |
| ·幼虫的饲养 | 第29-30页 |
| ·幼虫在人工饲料上的饲养 | 第30页 |
| ·幼虫在茼蒿花头上的饲养 | 第3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页 |
| ·讨论 | 第30-32页 |
| 致谢 | 第32-3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3-39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