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保护管理论文--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--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

岷江上游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s第5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21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目标第10页
   ·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0-14页
     ·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第10-11页
     ·森林生态效益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生态补偿第12-14页
     ·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第14页
   ·森林生态补偿的原则第14-16页
     ·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的确定原则第15页
     ·补偿标准、途径及方式的选择原则第15-16页
   ·研究综述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概况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概况第17-18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图第20页
   ·研究可能的创新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研究视角的创新第20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的创新第20-21页
第二章 理论借鉴第21-28页
   ·资源有偿使用理论第21页
   ·公共产品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·外部性理论第23-27页
   ·博弈理论第27-28页
第三章 岷江上游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第28-38页
   ·研究区概况第28-30页
     ·自然概况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社会经济情况第29-30页
   ·岷江上游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 ·森林现状及其分布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森林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的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·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取得的成效第33-36页
     ·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,促进了畜牧业发展第35页
     ·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增加了农民收入,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第36页
     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机制第36页
   ·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6-38页
     ·现行补偿政策的主体缺位,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第36-37页
     ·补偿标准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,补偿时间缺乏长期激励第37-38页
     ·补偿形式单一,缺乏配套性造林技术支撑第38页
     ·缺乏相应的产业、教育、法律支持体系第38页
第四章 岷江上游生态补偿机制中农民与政府的博弈行为分析第38-47页
   ·补偿机制研究的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第39-46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基本要素第39-40页
     ·模型基本假设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博弈模型中的各局中人的支付函数第41-43页
     ·占优策略均衡(DSE)第43-44页
     ·纳什均衡(NE)第44-45页
     ·重复博弈——长期的动态均衡第45-46页
   ·博弈的结果及启示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博弈结果分析第46页
     ·启示第46-47页
第五章 完善岷江上游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第47-59页
   ·多元化的补偿主体与补偿途径的确立第47-50页
     ·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的确定第47-49页
     ·补偿途径的选择第49-50页
   ·补偿方式的选择第50-51页
     ·资金补偿第50页
     ·实物补偿第50页
     ·政策补偿第50页
     ·技术补偿第50-51页
   ·合理的补偿标准和补偿年限的制定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制定补偿标准的依据第51页
     ·补偿标准的制定第51-52页
     ·补偿年限的规定第52页
   ·多元化补偿运行机制的设计第52-57页
     ·中央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补偿机制第53页
     ·岷江中下游地区的流域区际补偿机制第53-55页
     ·长江流域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补偿机制第55页
     ·岷江上游地区的自我补偿机制第55-57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民间组织的援助补偿机制第57页
   ·健全岷江上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措施第57-59页
     ·强化政府管理职能,完善管理体系第57-58页
     ·完善相关补偿法律法规第58页
     ·建立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监督机制第58-59页
第六章 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3页
致谢第63-6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纳米BaTiO3/聚醚砜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
下一篇:水垫塘衬砌结构的破坏模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