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7-20页 |
| ·引言 | 第7-10页 |
| ·醇类燃料的使用意义 | 第7-8页 |
| ·乙醇燃料的研究状况 | 第8-9页 |
| ·乙醇燃料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方式 | 第9-10页 |
| ·羰基化合物毒性及分析技术状况 | 第10-18页 |
| ·羰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毒性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对于羰基类非常规排放物的标准 | 第11-14页 |
| ·羰基化合物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| 第14-18页 |
| ·柴油机羰基化合物排放特性研究状况 | 第18页 |
| ·本文内容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乙醇/柴油混合燃料的配制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| 第20-30页 |
| ·乙醇/柴油混合燃料制备存在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·乙醇/柴油混合燃料的配制 | 第21-22页 |
| ·助溶剂的选择 | 第21页 |
| ·着火促进剂的选择 | 第21-22页 |
| ·试验用乙醇/柴油混合燃料的配制 | 第22页 |
| ·乙醇/柴油混合燃料的物化性质 | 第22-28页 |
| ·测试仪器 | 第23页 |
| ·混合燃料主要理化性质的研究 | 第23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醛酮类污染物的采集及高效液相色谱仪上的分离检测 | 第30-44页 |
| ·材料试剂及设备 | 第30-31页 |
| ·试剂 | 第30-31页 |
| ·试验仪器及使用条件 | 第31页 |
| ·试验方案 | 第31-32页 |
| ·样品的采集 | 第31页 |
| ·样品的前处理 | 第31-32页 |
| ·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(QA/QC) | 第32页 |
| ·采样方法的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·采样体积 | 第32-34页 |
| ·采样时间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采样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穿透实验 | 第35-36页 |
| ·吸附柱的洗脱效率实验 | 第36页 |
| ·采样再现性测定 | 第36-37页 |
| ·方法性能指标的试验 | 第37-42页 |
| ·分离柱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| ·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绘制及线性范围 | 第39-40页 |
| ·最低检出限和定量限 | 第40-41页 |
| ·准确度 | 第41页 |
| ·精密度与回收率 | 第41-42页 |
| ·实际尾气浓度计算 | 第42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燃用乙醇/柴油混合燃料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 | 第44-53页 |
| ·试验用发动机及测试仪器设备 | 第44-46页 |
| ·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 | 第44-45页 |
| ·测试仪器设备 | 第45页 |
| ·试验用燃料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6-47页 |
| ·试验方案 | 第47页 |
| ·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 | 第47-52页 |
| ·柴油乙醇混合燃料对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柴油乙醇混合燃料对发动机经济性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五章 醛酮类污染物排放特性的研究 | 第53-64页 |
| ·醛酮化合物质量浓度分布 | 第53-54页 |
| ·醛酮化合物排放趋势 | 第54-62页 |
| ·醛酮排放趋势分析 | 第62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今后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64-65页 |
| ·创新性及今后展望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|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1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