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7-21页 |
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s) | 第7-9页 |
·POPs 的种类 | 第7-8页 |
·POPs 的性质 | 第8页 |
·POPs 的危害 | 第8-9页 |
·PAHs 类POPs 的污染源及其解析技术 | 第9-13页 |
·PAHs 的污染源 | 第10-11页 |
·PAHs 的污染源解析技术 | 第11-13页 |
·PAHs 在河流中的传输与归趋行为 | 第13-16页 |
·在地表水中的环境行为 | 第14页 |
·在悬浮物中的环境行为 | 第14页 |
·在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 | 第14-15页 |
·沉积物中PAHs 解吸释放行为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沉积物样品的实验分析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16页 |
·样品前处理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PAHs 含量的色谱检测分析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天津海河干流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沉积物样品的分析测定 | 第21-32页 |
·沉积物样品中PAHs 的分析方法 | 第21-29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21页 |
·样品制备 | 第21-23页 |
·样品提取 | 第23页 |
·样品净化 | 第23页 |
·样品测试 | 第23-26页 |
·分析结果的定性与定量 | 第26-27页 |
·实验分析流程图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分析全流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(QA/QC)措施 | 第28-29页 |
·沉积物中常规理化参数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·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(TOC)的测定 | 第29页 |
·沉积物的粒度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沉积物的pH 值测定 | 第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天津海河干流沉积物中PAHs 的污染特征 | 第32-44页 |
·PAHs 的基本污染状况 | 第32-34页 |
·本区域沉积物中PAHs 的污染程度与其它地区的对比 | 第34-36页 |
·与国内污染地区的对比 | 第34-35页 |
·与国外污染地区的对比 | 第35-36页 |
·沉积物中总PAHs 和个体PAH 的含量特征 | 第36-38页 |
·总PAHs 的含量特征 | 第36-37页 |
·个体PAH 的含量特征 | 第37-38页 |
·沉积物中PAHs 的区域分布特征 | 第38-40页 |
·沉积物中PAHs 浓度和一些常规理化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沉积物TOC 对PAHs 浓度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沉积物粒度对PAHs 浓度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沉积物pH 值对PAHs 浓度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PAHs 的污染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| 第44-49页 |
·海河沉积物中PAHs 的污染源解析 | 第44-47页 |
·菲/蒽(Ph/An)和荧蒽/芘(Fla/Py)比值的特征 | 第44-45页 |
·屈/苯并[a]蒽(Chr/BaA)比值的特征 | 第45-46页 |
·LPAH/HPAH 比值的特征 | 第46-47页 |
·生态风险评价 | 第47-48页 |
·风险预防措施 | 第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沉积物中PAHs 解吸释放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| 第49-53页 |
·沉积物中PAHs 的释放机理 | 第49页 |
·动力学释放实验 | 第49-50页 |
·动力学参数的拟和求解 | 第50-51页 |
·动力学方程的计算值和实际测定值的比较 | 第51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