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3页 |
第二章 宇宙中的暗能量 | 第13-71页 |
§2.1 暗能量 | 第13-21页 |
§2.1.1 Friedmann-Robertson-Walker宇宙 | 第14-15页 |
§2.1.2 暗能量存在的实验证据 | 第15-17页 |
§2.1.3 暗能量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§2.1.4 暗能量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0-21页 |
§2.2 Quintom模型 | 第21-40页 |
§2.2.1 简介 | 第21-23页 |
§2.2.2 Hessence和Hantom模型 | 第23-26页 |
§2.2.3 状态方程的演化 | 第26-31页 |
§2.2.4 两类特殊的Hessence模型 | 第31-33页 |
§2.2.5 Hessence势能函数的重建 | 第33-36页 |
§2.2.6 Quintom的扰动 | 第36-40页 |
§2.3 Yang-Mills场暗能量模型 | 第40-71页 |
§2.3.1 Yang-Mills场暗能量模型的基本性质 | 第40-45页 |
§2.3.2 Yang-Mills暗能量模型的物态跨越-1的可能性 | 第45-50页 |
§2.3.3 Yang-Mills暗能量模型和宇宙巧合性问题 | 第50-59页 |
§2.3.4 耦合的Yang-Mills暗能量和宇宙巧合性问题 | 第59-62页 |
§2.3.5 有磁场的Yang-Mills模型 | 第62-67页 |
§2.3.6 Yang-Mills暗能量和标量场暗能量的区别 | 第67-71页 |
第三章 宇宙残余引力波 | 第71-139页 |
§3.1 引力波与引力波源 | 第71-79页 |
§3.1.1 周期性的引力波源(periodic sources) | 第73-77页 |
§3.1.2 突发式的引力波源(pulsed sources) | 第77-79页 |
§3.2 暴涨宇宙学与残余引力波的产生 | 第79-92页 |
§3.2.1 暴涨宇宙学的基本思想与其动力学描述 | 第79-83页 |
§3.2.2 标量和张量原初扰动谱的解析计算 | 第83-90页 |
§3.2.3 暴涨模型的分类以及对残余引力波的预言 | 第90-92页 |
§3.3 残余引力波的演化 | 第92-114页 |
§3.3.1 宇宙的加速膨胀对引力波的影响 | 第93-106页 |
§3.3.2 宇宙中微子和宇宙相变的影响 | 第106-114页 |
§3.4 残余引力波的探测 | 第114-139页 |
§3.4.1 各种探测残余引力波的方法 | 第114-123页 |
§3.4.2 各种探测方法的比较 | 第123-139页 |
第四章 宇宙残余引力波与CMB极化 | 第139-169页 |
§4.1 简介 | 第139-140页 |
§4.2 CMB极化的Boltzmann方程 | 第140-143页 |
§4.3 CMB极化的电场和磁场分量 | 第143-146页 |
§4.4 引力波的演化 | 第146-149页 |
§4.5 可视函数模型 | 第149-151页 |
§4.6 极化功率谱的解析计算 | 第151-160页 |
§4.7 主要结论及其讨论 | 第160-169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69-175页 |
§5.1 总结 | 第169-172页 |
§5.2 展望 | 第172-1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5-185页 |
致谢 | 第185-187页 |
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87-189页 |
个人履历 | 第189-1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