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言 | 第1-15页 |
第一章 重金属污染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5-26页 |
·土壤及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土壤、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 | 第16-20页 |
·大气中重金属沉降 | 第16-17页 |
·农药、化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 | 第17-18页 |
·污水灌溉 | 第18页 |
·污泥施肥 | 第18页 |
·含重金属废弃物堆积 | 第18-19页 |
·金属矿山酸性废水污染 | 第19-20页 |
·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 | 第20-21页 |
·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| 第21-26页 |
·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·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土壤及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| 第26-34页 |
·重金属污染的性质 | 第26-27页 |
·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、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 | 第27-29页 |
·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| 第27-28页 |
·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 | 第28-29页 |
·几种代表性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 | 第29-34页 |
·As | 第30页 |
·Cd | 第30-31页 |
·Cr | 第31页 |
·Cu | 第31页 |
·Ni | 第31页 |
·Pb | 第31-33页 |
·Zn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34-39页 |
·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 | 第34-35页 |
·相思河流域重点污染源 | 第35-39页 |
·凤凰山铜矿 | 第35-36页 |
·新桥硫铁矿 | 第36-39页 |
第四章 样品的采集、处理和实验方法 | 第39-49页 |
·研究区的选择 | 第39页 |
·样品的采集 | 第39-40页 |
·样品的处理方法 | 第40-49页 |
·土壤样的处理及土壤样粒级分组 | 第40-42页 |
·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的实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分光光度法检测土壤样中 Cu、Zn、AS、Cd的含量 | 第43-47页 |
·沉积物的测试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水样的测试方法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及其赋存状态 | 第49-59页 |
·土壤样品的粒级 | 第49页 |
·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 | 第49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9-57页 |
·Cu元素在不同粒级内的分布及其赋存状态 | 第51-52页 |
·Zn元素在不同粒级内的分布及其赋存状态 | 第52-54页 |
·As元素在不同粒级内的分布及其赋存状态 | 第54-55页 |
·Cd元素在不同粒级内的分布及其赋存状态 | 第55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相思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价 | 第59-67页 |
·样品采集与测试 | 第59-60页 |
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| 第61-66页 |
·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 | 第61-62页 |
·潜在生态危害指数(RI)计算方法 | 第62页 |
·各项参数的确定 | 第62-6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3-66页 |
·小结与建议 | 第66-67页 |
第七章 相思河河水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| 第67-74页 |
·地表水环境简介 | 第67-69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69-73页 |
·密切值法评价 | 第69-72页 |
·综合指数评价 | 第72-73页 |
·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·结语 | 第74-75页 |
·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