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天线波束赋形算法研究
| 第1章 绪论 | 第1-27页 |
| ·背景介绍 | 第13-14页 |
| ·智能天线的技术优势 | 第14-16页 |
| ·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和进展 | 第16-21页 |
| ·鲁棒性波束赋形算法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| ·零陷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| ·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| ·论文结构 | 第22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4-27页 |
| 第2章 智能天线技术简介 | 第27-41页 |
| ·信道模型 | 第27-30页 |
| ·传统信道模型 | 第27-28页 |
| ·矢量信道模型 | 第28-30页 |
| ·信号模型 | 第30-34页 |
| ·宽带信号 | 第30-32页 |
| ·窄带信号 | 第32-34页 |
| ·波束赋形原理 | 第34-38页 |
| ·到达角度(DOA)估计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
| 第3章 智能天线鲁棒性波束赋形算法研究 | 第41-53页 |
| ·引言 | 第41-42页 |
| ·阵列导向矢量扰动建模 | 第42-43页 |
| ·基于多波束的鲁棒性波束赋形算法 | 第43-44页 |
| ·算法的收敛性证明 | 第44-46页 |
| ·算法仿真分析 | 第46-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| 第4章 智能天线零陷技术研究 | 第53-85页 |
| ·引言 | 第53-55页 |
| ·幅值扰动形成零陷的算法 | 第55-64页 |
| ·天线选择性幅值扰动 | 第56-57页 |
| ·算法仿真分析 | 第57-63页 |
| 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·阵元相位和位置扰动形成零陷的算法 | 第64-71页 |
| ·传统的相位扰动形成零陷的算法 | 第64-66页 |
| ·传统的位置扰动形成零陷的算法 | 第66-67页 |
| ·阵元相位和位置扰动形成零陷的算法 | 第67-68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·小结 | 第71页 |
| ·阵元位置扰动形成零陷的算法 | 第71-78页 |
| ·干扰抑制比概念 | 第71-72页 |
| ·阵元位置扰动算法 | 第72-74页 |
| ·算法仿真分析 | 第74-77页 |
| ·小结 | 第77-78页 |
| ·阵元相位扰动形成零陷的算法 | 第78-82页 |
| ·阵元相位扰动形成零陷的算法 | 第78-79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79-81页 |
| ·小结 | 第81-8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
| 第5章 邻基站干扰和小区间干扰消除研究 | 第85-95页 |
| ·引言 | 第85-87页 |
| ·基站间和小区间干扰消除研究 | 第87-90页 |
| ·仿真实例 | 第90-9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4-95页 |
| 第6章 总结 | 第95-99页 |
| ·研究工作总结 | 第95-97页 |
| ·技术展望 | 第97-99页 |
| 致谢 | 第99-101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101-102页 |
| 提交专利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