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主轴用滚动轴承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·课题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·高速轴承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状况 | 第10-12页 |
·本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轴承运动学分析与力学分析 | 第13-27页 |
·弹性接触赫兹理论 | 第13-14页 |
·滚动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| 第14-18页 |
·润滑力学的基本方程——Reynolds方程 | 第14-15页 |
·弹流润滑油膜形成原理 | 第15页 |
·球轴承的最小油膜厚度 | 第15-17页 |
·温度对润滑油膜的影响 | 第17页 |
·粘度随温度、压力变化规律 | 第17-18页 |
·高速滚动球轴承运动坐标系的建立 | 第18-19页 |
·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滚动体运动学分析 | 第19-24页 |
·滚动体运动学分析 | 第19-22页 |
·套圈滚道控制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内各零件之间相互作用 | 第24-26页 |
·滚动体与内、外套圈滚道接触 | 第24-25页 |
·润滑油膜摩擦力 | 第25-26页 |
·润滑油及保持架对滚动体的作用力 | 第26页 |
·滚动体与保持架的法向力 | 第26页 |
·滚动体与保持架之间的摩擦力 | 第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角接触球轴承高速性能分析 | 第27-52页 |
·建立高速滚动球轴承计算模型 | 第27-33页 |
·滚动体受力分析 | 第27-30页 |
·滚动体接触变形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高速轴承套圈受力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旋滚比的数学模型与计算 | 第33-46页 |
·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旋滚比 | 第33-34页 |
·主要承受轴向负荷时数学模型与计算 | 第34-39页 |
·承受联合负荷时数学模型与计算 | 第39-46页 |
·高速轴承旋滚比分析 | 第46-51页 |
·轴承主要承受轴向载荷,旋滚比与载荷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·轴承主要承受轴向载荷,旋滚比与转速的关系 | 第47页 |
·轴承承受联合载荷,旋滚比与轴向载荷的关系 | 第47-48页 |
·轴承承受联合载荷,旋滚比与径向载荷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轴承承受联合载荷,旋滚比与轴承转速的关系 | 第49页 |
·轴承承受联合载荷,旋滚比与轴承滚动体大小的关系 | 第49-50页 |
·轴承承受联合载荷,旋滚比与轴承滚动体材料的关系 | 第50页 |
·轴承承受联合载荷,旋滚比与轴承原始接触角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·轴承承受联合载荷,旋滚比与滚道沟曲率半径的关系 | 第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4章 高速角接触球轴承使用性能分析 | 第52-68页 |
·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摩擦力矩分析 | 第52-57页 |
·摩擦力矩的计算方法 | 第52-55页 |
·高速轴承摩擦力矩的计算与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刚度分析 | 第57-64页 |
·滚动轴承的接触刚度 | 第58页 |
·滚动轴承的油膜刚度 | 第58-60页 |
·轴承轴向刚度与径向刚度计算与分析 | 第60页 |
·轴承刚度与滚动体大小的关系 | 第60页 |
·轴承刚度与滚动体材料的关系 | 第60-61页 |
·轴承刚度与内、外套圈沟曲率半径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·轴承刚度与轴承原始接触角的关系 | 第62-64页 |
·轴承刚度与轴承滚动体数目的关系 | 第64页 |
·高速主轴用轴承的预紧及其对轴承刚度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·轴向、径向预紧对轴承刚度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·定位预紧、定压预紧及其对轴承刚度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5章 高速轴承性能测试试验 | 第68-80页 |
·试验目的 | 第68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68-71页 |
·T30-6011F型高速轴承试验台 | 第68-69页 |
·高速轴承振动测量装置 | 第69-70页 |
·高速轴承温度测试装置 | 第70-71页 |
·35670 信号分析仪 | 第71页 |
·试验测试原理 | 第71-72页 |
·高速轴承工作温度测试试验 | 第71页 |
·高速轴承振动测试 | 第71-72页 |
·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72-79页 |
·试验数据处理 | 第72-77页 |
·试验数据分析 | 第77-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结论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