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-23页 |
·苦味研究概况 | 第10-12页 |
·苦味素的化学组成、分布与鉴定 | 第10-11页 |
·黄瓜营养器官苦味基因的遗传研究 | 第11页 |
·营养器官苦味性状与病虫害 | 第11-12页 |
·营养器官苦味基因在连锁图中的定位及与其他性状的连锁关系 | 第12页 |
·叶色突变性状的研究概况 | 第12-14页 |
·叶色突变的遗传及分子机制 | 第12-13页 |
·黄瓜叶色突变性状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分子标记技术 | 第14-17页 |
·AFLP分子标记技术 | 第14-16页 |
·SCAR标记技术 | 第16-17页 |
·分离群体混合分析法 | 第17页 |
·AFLP标记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| 第17-19页 |
·遗传作图 | 第17-18页 |
·基因定位 | 第18页 |
·分子辅助育种 | 第18-19页 |
·遗传多样性及分类进化学研究 | 第19页 |
·黄瓜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·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快速寻找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| 第20页 |
·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| 第20页 |
·遗传作图 | 第20-21页 |
·黄瓜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·本实验的研究目的、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遗传规律分析 | 第23-28页 |
·材料 | 第23页 |
·遗传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营养器官苦味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| 第24页 |
·叶色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材料中各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分析 | 第25-27页 |
·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黄瓜营养器官无苦味bi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| 第28-39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28-32页 |
·DNA的提取(CTAB法) | 第28页 |
·AFLP分析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分子标记的筛选及检测 | 第30页 |
·AFLP银染检测目的片段的挖带回收、纯化及测序 | 第30-3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8页 |
·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2-33页 |
·标记的初步筛选 | 第33-34页 |
·标记的获得 | 第34页 |
·苦味标记TG/GCT_(150)的回收、纯化 | 第34-35页 |
·克隆 | 第35-36页 |
·重组质粒的PCR检测 | 第36-37页 |
·SCAR标记的引物设计 | 第37页 |
·SCAR标记的群体验证 | 第37页 |
·与bi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重组自交系中的验证 | 第37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与叶色突变基因v-1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| 第39-4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标记的初步筛选 | 第39-40页 |
·标记的验证 | 第40-41页 |
·与叶色突变性状连锁的AFLP标记在重组自交系中的验证 | 第41页 |
·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42-44页 |
·讨论 | 第42-43页 |
·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