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改革研究
内容提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8页 |
前言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审前羁押概述 | 第20-32页 |
一、审前羁押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二、审前羁押的性质和目的 | 第21-32页 |
(一) 审前羁押的性质 | 第21-27页 |
(二) 审前羁押的目的 | 第27-32页 |
第二章 我国审前羁押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2-48页 |
一、审前羁押的制度缺陷 | 第32-41页 |
(一) 囿于侦查中心的诉讼构造 | 第32-35页 |
(二) 被羁押者诉讼权利的局限性 | 第35-37页 |
(三) 羁押程序的非司法化 | 第37-38页 |
(四) 羁押期限依附于办案期限 | 第38-40页 |
(五) 羁押救济机制的行政化 | 第40-41页 |
二、审前羁押的实务问题 | 第41-48页 |
(一) 审前羁押适用率偏高 | 第41-42页 |
(二) 超期羁押现象未能杜绝 | 第42-45页 |
(三) 违法羁押现象严重 | 第45-47页 |
(四) 羁押替代性措施受到严格控制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审前羁押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| 第48-62页 |
一、国本位、家本位法律思想的影响 | 第48-53页 |
(一) 传统法律文化观念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(二) 犯罪控制立法思想的影响 | 第49-53页 |
二、制度立法的不完善 | 第53-56页 |
(一) 羁押实质要件的不完善 | 第54-55页 |
(二) 羁押程序要件的不完善 | 第55-56页 |
三、其他制度方面的原因 | 第56-59页 |
(一) 未建立起程序性制裁机制 | 第56-57页 |
(二) 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 | 第57-59页 |
四、实务运作的偏差 | 第59-62页 |
(一) 执法观念的偏差 | 第59-60页 |
(二) 执法活动的偏差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重构 | 第62-120页 |
一、我国审前羁押制度改革的思路 | 第62-67页 |
(一) 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 | 第62-64页 |
(二) 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实际 | 第64-65页 |
(三) 注重刑事诉讼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| 第65-67页 |
二、审前羁押的制度重构 | 第67-120页 |
(一) 司法裁判 | 第67-77页 |
(二) 被羁押者的诉讼权利 | 第77-87页 |
(三) 羁押的实质要件 | 第87-98页 |
(四) 羁押期限 | 第98-100页 |
(五) 羁押的撤销与变更 | 第100-106页 |
(六) 羁押复查 | 第106-110页 |
(七) 羁押替代性措施 | 第110-116页 |
(八) 错误羁押赔偿机制 | 第116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