铝合金及铜腐蚀的示差图像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13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13-16页 |
| 1 绪论 | 第16-42页 |
| ·引言 | 第16页 |
| ·腐蚀的形式 | 第16-19页 |
| ·腐蚀电化学原理 | 第19-23页 |
| ·金属表面状态与局部腐蚀 | 第23-24页 |
| ·腐蚀研究方法 | 第24-30页 |
| ·电化学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谱学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扫描探针技术 | 第26-29页 |
| ·可视技术 | 第29-30页 |
| ·本文目的与设想 | 第30-3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1-42页 |
| 2 实验技术 | 第42-52页 |
| ·示差图像技术 | 第42-44页 |
| ·同步辐射X 射线吸收光谱 | 第44-47页 |
| ·电化学技术 | 第47-48页 |
| ·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| 3 铝合金的局部条纹腐蚀 | 第52-99页 |
| ·引言 | 第52-53页 |
| ·实验 | 第53-57页 |
| ·电极材料及表面处理 | 第53-54页 |
| ·溶液及凝胶介质 | 第54-55页 |
| ·电化学测试 | 第55-56页 |
| ·原位示差图像技术 | 第56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 | 第56-57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57-89页 |
| ·AA7075 铝合金条纹状腐蚀的行为 | 第57-61页 |
| ·氯离子浓度对铝合金开路电位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| ·开路电位下的条纹腐蚀速率计算 | 第62-65页 |
| ·氯离子浓度对开路电位下条纹腐蚀速率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| ·氯离子浓度对极化条件下条纹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68-72页 |
| ·表面粗糙度对条纹腐蚀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| ·含有pH 指示剂的凝胶中的条纹腐蚀 | 第73-77页 |
| ·物理蚀刻及化学蚀刻的影响 | 第77-85页 |
| ·8006 铝合金的条纹状腐蚀行为 | 第85-87页 |
| ·条纹腐蚀浓度分布模型计算 | 第87-89页 |
| ·讨论 | 第89-9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| 4 铜的氧化与还原 | 第99-137页 |
| ·引言 | 第99-102页 |
| ·实验 | 第102-107页 |
| ·样品和电极 | 第102-103页 |
| ·铜的热氧化 | 第103-104页 |
| ·电化学测试 | 第104-106页 |
| ·同步X 射线吸收谱和数据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| ·扫描电镜测试 | 第107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107-127页 |
| ·晶面取向对铜的热氧化过程的影响 | 第107-110页 |
| ·晶面取向对氧化铜电化学还原的影响 | 第110-114页 |
| ·铜的电化学极化行为 | 第114-115页 |
| ·热氧化形成的氧化铜的电化学还原 | 第115-122页 |
| ·铜的电化学氧化及还原 | 第122-127页 |
| ·表面形貌比较 | 第127页 |
| ·讨论 | 第127-132页 |
| ·晶面取向对铜热氧化过程的影响 | 第127-128页 |
| ·晶面取向对氧化铜电化学还原的影响 | 第128-129页 |
| ·热氧化形成的氧化铜的电化学还原 | 第129-131页 |
| ·电化学氧化及还原 | 第131-1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2-1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4-137页 |
| 5 结论 | 第137-139页 |
|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交流的论文 | 第139-143页 |
| 致谢 | 第143-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