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1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3页 |
研究背景 | 第13-19页 |
立论根据 | 第19-20页 |
研究内容 | 第20-46页 |
第一部分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 | 第21-38页 |
研究方法与过程 | 第21-28页 |
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实验步骤及方法 | 第22-27页 |
统计方法 | 第27-28页 |
研究结果 | 第28-32页 |
神经行为学评分 | 第28页 |
HE染色海马CA1区组织学改变 | 第28-29页 |
梗死灶的演变 | 第29页 |
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定量分析结果 | 第29-30页 |
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| 第30页 |
大鼠死亡数目统计 | 第30-32页 |
结果分析 | 第32-37页 |
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评价 | 第32-33页 |
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 | 第33页 |
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脑缺血再灌注ERK表达的动态变化 | 第34-35页 |
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及与ERK的关系 | 第35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第二部分 脑心通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| 第38-46页 |
研究方法与过程 | 第38-39页 |
研究结果 | 第39-42页 |
神经行为学变化 | 第39页 |
HE染色海马CA1区组织学改变 | 第39页 |
梗死灶的演变 | 第39-40页 |
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定量分析结果 | 第40页 |
脑心通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40页 |
大鼠死亡数目统计 | 第40-42页 |
结果分析 | 第42-45页 |
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梗死体积 | 第42页 |
脑心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表达、细胞调亡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脑心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3页 |
综述 | 第53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4页 |
实验图片 | 第62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