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论:本课题选题意义与研究进展 | 第1-10页 |
第一篇 引论论证篇 | 第10-22页 |
第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| 第10-15页 |
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| 第10-13页 |
一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| 第11页 |
二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飞跃 | 第11-12页 |
三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| 第12页 |
四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| 第13-15页 |
一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| 第13-14页 |
二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人类和谐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 | 第15-22页 |
第一节 和谐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| 第15-20页 |
一、中国思想家的和谐社会理想 | 第15-17页 |
二、西方思想家的“和谐思想” | 第17-19页 |
三、空想社会主义者的“和谐社会”理想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 | 第20-22页 |
一、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存在条件的社会 | 第20-21页 |
二、社会主义就是力求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| 第21页 |
三、社会主义就是扬弃人与人之间奴役关系的社会 | 第21页 |
四、社会主义就是保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 | 第21-22页 |
第二篇 渊源分析篇 | 第22-48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探源 | 第22-48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批判中体现的社会建设观 | 第22-28页 |
一、马克思、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| 第22-27页 |
二、列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| 第28-43页 |
一、马克思、恩格斯早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构想 | 第28-33页 |
二、马克思、恩格斯后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| 第33-38页 |
三、列宁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建设思想 | 第38-43页 |
第三节 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建设思想和措施 | 第43-48页 |
一、法国巴黎公社的社会建设尝试及经验 | 第43-46页 |
二、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及教训 | 第46-48页 |
第三篇 反思借鉴篇 | 第48-62页 |
第四章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启示 | 第48-62页 |
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| 第48-53页 |
一、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| 第49-50页 |
二、阿多诺的实证主义与大众传媒批判 | 第50页 |
三、马尔库塞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| 第50-52页 |
四、哈贝马斯的现代科学技术批判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垄断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| 第53-55页 |
一、美国垄断学派巴兰与斯维齐的垄断资本理论 | 第53-54页 |
二、曼德尔的“晚期资本主义理论” | 第54-55页 |
第三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其他代表人物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| 第55-57页 |
一、弗罗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分析 | 第55-56页 |
二、列斐伏尔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| 第56-57页 |
第四节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评析与启示 | 第57-62页 |
一、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评析 | 第57-60页 |
二、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启示 | 第60-62页 |
第四篇 探索发展篇 | 第62-88页 |
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| 第62-79页 |
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 | 第62-68页 |
一、毛泽东著作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| 第63-65页 |
二、毛泽东著作中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归纳 | 第65-68页 |
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认识 | 第68-75页 |
一、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认识 | 第69-70页 |
二、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归纳 | 第70-75页 |
第三节 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启迪 | 第75-79页 |
一、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保证 | 第75-76页 |
二、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条件 | 第76-77页 |
三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 | 第77-79页 |
第六章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 | 第79-88页 |
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分析 | 第79-83页 |
一、社会转型和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| 第79页 |
二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理念 | 第79-80页 |
三、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| 第80-81页 |
四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| 第81-82页 |
五、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 | 第82-83页 |
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贡献 | 第83-88页 |
一、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| 第83-84页 |
二、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动利用 | 第84-85页 |
三、和谐社会是人民的意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| 第85页 |
四、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| 第85-86页 |
五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在于构建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8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