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英文缩略词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28页 |
1 龟鳖类组织形态学研究 | 第12-15页 |
·肝脏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脾脏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消化道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2 辐射生物学 | 第15-25页 |
·辐射的种类 | 第15-16页 |
·自由基与辐射损伤 | 第16-17页 |
·组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| 第17页 |
·辐射的危害机理 | 第17-18页 |
·辐射与细胞凋亡 | 第18-19页 |
·DNA辐射损伤及其修复 | 第19-22页 |
·DNA链断裂检测技术──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| 第22-25页 |
3 乌龟抗辐射相关研究 | 第25-27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创新性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高剂量 X射线全身辐射对乌龟存活的影响 | 第28-3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2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8-2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9页 |
·实验动物分组 | 第29页 |
·照射条件 | 第29页 |
·照射后的喂养 | 第29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29-34页 |
·照射后乌龟和 KM小鼠存活情况 | 第29-32页 |
·照射后乌龟体重的动态变化 | 第32-34页 |
4 讨论 | 第34-35页 |
5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高剂量 X射线辐射对乌龟肝、脾及消化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| 第36-54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6-38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36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6-37页 |
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37-38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8-42页 |
·实验动物处理 | 第38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38-42页 |
3 结果 | 第42-51页 |
·肝脏 | 第42-44页 |
·脾脏 | 第44-45页 |
·消化道 | 第45-51页 |
4 讨论 | 第51-53页 |
·肝脏的结构特点及照射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| 第51-52页 |
·脾脏的结构特点及照射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| 第52页 |
·消化道的结构特点及照射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| 第52-53页 |
5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高剂量 X射线辐射对乌龟各脏器及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54-67页 |
1 实验原理 | 第54-56页 |
·蛋白含量测定 | 第54页 |
·SOD活力的测定 | 第54-55页 |
·MDA含量的测定 | 第55页 |
·GSH-PX活力的测定 | 第55-56页 |
2 实验材料 | 第56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56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56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56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实验动物分组及照射 | 第56页 |
·血清的制备 | 第56-57页 |
·组织匀浆的制备 | 第57页 |
·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| 第57页 |
4 结果 | 第57-63页 |
·照射后不同取材时间各脏器 SOD活力、MDA含量比较 | 第57-63页 |
·照射后不同取材时间血清 SOD活力、GSH-PX活力、MDA含量比较 | 第63页 |
5 讨论 | 第63-66页 |
6 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辐射诱导乌龟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的彗星试验分析 | 第67-77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67-69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6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67-68页 |
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68-69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6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69-71页 |
·实验动物分组及照射 | 第69-70页 |
·乌龟血淋巴细胞分离 | 第70页 |
·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| 第70-71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71页 |
3 结果 | 第71-74页 |
·SCGE图像 | 第71-73页 |
·彗星实验结果 | 第73-74页 |
4 讨论 | 第74-76页 |
5 小结 | 第76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