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冷涡旋压缩机的仿真与优化
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涡旋型线的理论研究 | 第14页 |
| ·涡旋型线的修正 | 第14-15页 |
| ·机构研究及其动力特性 | 第15-16页 |
| ·工作过程热动力学分析 | 第16页 |
| ·涡旋压缩机的关键技术进展 | 第16-20页 |
| ·型线的改进 | 第16-17页 |
| ·改进动力平衡性能 | 第17页 |
| ·改进机构,简化工艺 | 第17-19页 |
| ·整体优化理论 | 第19页 |
| ·输气量的调节 | 第19-20页 |
| ·无油技术的实现 | 第20页 |
| ·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·课题的来源和目的 | 第20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制冷涡旋压缩机的建模仿真 | 第22-32页 |
| ·涡旋啮合的数学原理 | 第22-24页 |
| ·平面曲线啮合原理 | 第22-23页 |
| ·用解析包络线法求解平面啮合问题 | 第23-24页 |
| ·几何模型 | 第24-29页 |
| ·吸、排气角参数的确定 | 第24-26页 |
| ·压缩腔体积模型 | 第26-27页 |
| ·泄漏线长度模型 | 第27-28页 |
| ·泄漏间隙长度模型 | 第28-29页 |
| ·控制方程 | 第29-30页 |
| ·质量控制方程 | 第29页 |
| ·能量控制方程 | 第29页 |
| ·泄漏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·制冷剂物性模型 | 第30页 |
| ·传热模型 | 第30页 |
| ·吸气传热模型 | 第30页 |
| ·排气传热模型 | 第30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30-32页 |
| 第三章 制冷涡旋压缩机的优化设计 | 第32-45页 |
| ·热力计算的基础知识 | 第32-36页 |
| ·制冷循环系统 | 第32-34页 |
| ·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 | 第34-36页 |
| ·遗传算法 | 第36-38页 |
| ·遗传算法的一般结构 | 第36-38页 |
| ·遗传算法的优点 | 第38页 |
| ·优化数学模型 | 第38-40页 |
| ·决策变量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| ·目标函数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| ·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| 第40页 |
| ·约束条件的确定 | 第40页 |
| ·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| 第40-42页 |
| ·初始种群的确定 | 第41页 |
| ·个体评估 | 第41-42页 |
| ·遗传操作 | 第42页 |
| ·终止准则 | 第42页 |
| ·计算实例 | 第42-44页 |
| ·给定空调工况 | 第42页 |
| ·优化前全封闭制冷涡旋压缩机的结构参数 | 第42-43页 |
| ·遗传算法参数 | 第43页 |
| ·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44-45页 |
| 第四章 涡旋压缩机的结构改进及性能分析 | 第45-56页 |
| ·涡旋压缩机经济器系统的产生背景 | 第45-46页 |
| ·能源要求 | 第45-46页 |
| ·技术条件 | 第46页 |
| ·经济器系统的基本形式及工作过程 | 第46-48页 |
| ·闪发器(Flash-Tank)系统 | 第46-47页 |
| ·过冷器(Sub-Cooler)系统 | 第47-48页 |
| ·特点的分析与比较 | 第48页 |
| ·涡旋压缩机经济器系统的特点 | 第48-49页 |
| ·中间补气的涡旋压缩机结构 | 第49-51页 |
| ·传统的中间补气压缩机结构 | 第49页 |
| ·新型中间补气涡旋压缩机结构 | 第49-51页 |
| ·新型中间补气涡旋压缩机循环性能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·开始—稳定过程 | 第51-53页 |
| ·稳定过程 | 第53页 |
| ·稳定后补气过程 | 第53-55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第五章 涡旋压缩机的可靠性分析及试验结果 | 第56-65页 |
| ·可靠性理论 | 第56-58页 |
| ·可靠性基本概念 | 第56-57页 |
| ·可靠性的研究内容 | 第57-58页 |
| ·可靠性数学模型 | 第58-60页 |
| ·涡旋压缩机可靠性分析 | 第58页 |
| ·可靠性优化数学模型 | 第58-60页 |
| ·遗传算法求解数学模型 | 第60-61页 |
| ·染色体的表达和初始种群的生成 | 第60页 |
| ·交叉和变异操作 | 第60页 |
| ·选择操作 | 第60页 |
| ·评估函数的确定 | 第60-61页 |
| ·可靠性实验 | 第61-64页 |
| ·实验系统图 | 第61-6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2-63页 |
| ·试验数据处理 | 第63-64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64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·研究总结 | 第65-66页 |
| ·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