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刑事诉讼法论文

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之探究

郑重声明第1-3页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9页
引言第9-10页
第一部分 死刑复核程序的法理思考与现状考察分析第10-24页
 一、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理念第10-13页
 二、对死刑复核程序实质的理解第13-14页
 三、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展第14-15页
  (一) 死刑复核程序发展的几个阶段第14-15页
  (二) 从“合理有度”到“程序紊乱”原因分析第15页
 四、刑复核程序现存问题分析第15-19页
 五、将大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长期下放带来的严重弊端第19-24页
第二部分 古今中外有关死刑复核制度的借鉴第24-32页
 一、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第24-28页
  (一) 死刑复奏制度的历史擅变第24-26页
  (二) 死刑复核制度与死刑复奏制度的相互关系第26-27页
  (三) 死刑复核责任的严格性第27-28页
 二、对国外死刑复核制度的借鉴第28-32页
第三部分 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修改完善的建议第32-60页
 一、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第32-37页
  (一) 将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的三种方案第32-34页
  (二) 明确死刑复核的范围第34-35页
  (三) 死刑复核运作的具体程序规定第35页
  (四) 明确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第35-36页
  (五) 完善复核权立法规定第36页
  (六) 坚持按正规程序开展复核工作第36-37页
 二、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第37-41页
  (一) 应否坚持全面复核的原则问题第37-38页
  (二) 应否坚持全案复核的原则问题第38页
  (三) 应否规定死刑复核案件的审理期限问题第38-39页
  (四) 应否实行开庭审理,全面听取被告人、辩护人和检察机关的意见问题第39页
  (五) 应否将死刑案件改为三审终审制的问题第39-40页
  (六) 应如何搭建我国死刑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问题第40-41页
 三、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理性构想第41-44页
  (一) 摒弃认识上的“重实体轻程序”观念,坚持程序和实体并重,确保诉讼公正第41页
  (二) 创建开放式的死刑复核程序,让人民检察院、诉讼当事人、辩护人等参与到此程序中来,完善诉讼构造,实现诉讼目的第41-42页
  (三) 收回死刑核准权,限制、减少运用死刑,以与国际接轨第42页
  (四) 细化死刑复核程序,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第42-44页
 四、审理死刑复核案件应坚持的原则第44-52页
  (一) 坚持少杀、慎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44-46页
  (二) 坚持全面审查原则第46-47页
  (三) 严格执行程序法,做到程序公正第47-48页
  (四) 严把案件事实关第48-49页
  (五) 严把证据关第49-50页
  (六) 严把适用法律关第50-51页
  (七) 认真对待辩护方的意见第51-52页
  (八) 正确对待法外量刑因素第52页
 五、现行死刑复核程序诉讼化改造的程序设计第52-60页
  (一) 关于程序启动第52-53页
  (二) 关于审理方式第53-54页
  (三) 关于参与主体及诉讼权利第54-55页
  (四) 关于审判组织第55页
  (五) 关于审理内容第55-56页
  (六) 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排他性证明标准的确立第56页
  (七) 关于审理期限第56-57页
  (八) 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检察机关的参与问题第57-58页
  (九) 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充分保障辩护权实现问题第58页
  (十) 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裁判模式第58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5页
后记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稳定分化软骨前体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及其NMR波谱和材料相容性研究
下一篇:所有制理论与产权理论的统一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