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CC汽油非临氢吸附脱硫的研究
郑重声明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4页 |
1 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化物的来源 | 第11-16页 |
·原油中硫的类型及分布 | 第11-13页 |
·催化裂化加工过程中的硫转化规律 | 第13-15页 |
·各国汽油调配的特点及汽油硫含量的指标 | 第15-16页 |
2 脱硫技术综述 | 第16-22页 |
·催化裂化原料脱硫 | 第16-17页 |
·催化裂化过程脱硫 | 第17页 |
·加氢法脱除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硫化物 | 第17-19页 |
·非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 | 第17-18页 |
·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 | 第18-19页 |
·吸附法脱除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硫化物 | 第19-20页 |
·非临氢吸附法 | 第19-20页 |
·临氢吸附法 | 第20页 |
·氧化法脱硫 | 第20-21页 |
·其他脱硫方法 | 第21-22页 |
3 吸附脱硫的可行性分析及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吸附剂的制备与评价 | 第24-33页 |
1 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4-26页 |
·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| 第24页 |
·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4-26页 |
·制备HY分子筛吸附剂 | 第24页 |
·制备附载金属的Y分子筛吸附剂 | 第24-25页 |
·制备以氧化铝为载体的吸附剂 | 第25页 |
·制备还原态的Cu吸附剂 | 第25-26页 |
2 吸附剂的评价装置及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吸附剂的静态评价装置 | 第26页 |
·吸附剂的动态评价装置 | 第26-27页 |
·油样中硫含量的分析 | 第27页 |
3 原料油的性质 | 第27-29页 |
·原料油的常规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原料油的硫分布 | 第28-29页 |
4 吸附剂的评价 | 第29-33页 |
·吸附剂的静态评价 | 第29-30页 |
·吸附剂的动态评价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吸脱附工艺的研究 | 第33-44页 |
1 吸附温度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 吸附空速的影响 | 第34页 |
3 剂油比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4 吸附容量的考察 | 第35页 |
5 吹扫气体用量的考察 | 第35-36页 |
6 吸附剂再生性能考察 | 第36-41页 |
·脱附剂的选择 | 第36页 |
·脱附剂用量的考察 | 第36-38页 |
·水蒸气脱附用量的考察 | 第37页 |
·乙醇脱附用量的考察 | 第37-38页 |
·脱附剂的回收试验 | 第38-39页 |
·脱附剂的硫累积情况 | 第39-41页 |
7 吸附剂的寿命试验 | 第41页 |
8 吸脱附过程中的物料平衡及精制产品的性质 | 第41-44页 |
第四章 吸附剂的性质对FCC汽油脱硫的影响 | 第44-58页 |
1 主要试验仪器 | 第44页 |
2 吸附剂的表征 | 第44-47页 |
·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 | 第44页 |
·XRD表征 | 第44-45页 |
·吸附剂总酸量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·XRF分析 | 第46-47页 |
3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与脱硫率的关系 | 第47-49页 |
4 原料油与精制油类型硫分析 | 第49-53页 |
5 吸附脱硫的简单机理及动力学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络和吸附理论 | 第53-54页 |
·酸碱吸附理论 | 第54页 |
6 吸附剂表面的吸脱附过程研究 | 第54-58页 |
·吸脱附过程的描述 | 第55-56页 |
·吸脱附过程的简单模拟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结论 | 第58-60页 |
·实验结论 | 第58页 |
·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作者简介及文章发表情况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