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7-19页 |
·降凝机理研究历史 | 第7页 |
·降凝机理研究进展 | 第7-8页 |
·机理研究的实验仪器及方法 | 第7-8页 |
·现有的降凝机理理论 | 第8页 |
·降凝机理的探讨 | 第8-10页 |
·常用降凝剂的种类 | 第10-11页 |
·加剂原油流变性的影响因素 | 第11-15页 |
·原油族组成的影响 | 第11-13页 |
·降凝剂结构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·降凝剂加入量对原油降凝降粘效果的影响 | 第14页 |
·加剂处理温度的影响 | 第14页 |
·加剂后冷却速率与方式影响 | 第14-15页 |
·温度回升的影响 | 第15页 |
·降凝剂与原油的配伍规律 | 第15-16页 |
·降凝剂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国外降凝剂的发展概况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降凝剂的发展概况及应用 | 第17-18页 |
·原油降凝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| 第18页 |
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丙烯酸酯-马来酸酐聚合物(AC)降凝剂的研制 | 第19-28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19页 |
·丙烯酸酯的合成 | 第19-20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19页 |
·反应步骤 | 第19-20页 |
·丙烯酸酯产物后处理 | 第20页 |
·丙烯酸酯-马来酸酐二元聚合物的合成 | 第20-21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20页 |
·反应步骤 | 第20页 |
·二元聚合物产物后处理 | 第20-21页 |
·二元聚合物的醇解 | 第21-22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21页 |
·反应步骤 | 第21-22页 |
·二元聚合物的胺解 | 第22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22页 |
·反应步骤 | 第22页 |
·原油凝点测定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3-28页 |
·合成丙烯酸酯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5页 |
·二元聚合反应条件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·AC 的表征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苯乙烯-马来酸酐-丙烯酰胺聚合物(SMA)降凝剂的研制 | 第28-33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8页 |
·三元共聚物(SMA)的合成 | 第28-29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28页 |
·反应步骤 | 第28-29页 |
·SMA 的醇解 | 第29-30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29页 |
·反应步骤 | 第29-3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3页 |
·三元聚合反应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0页 |
·马来酸酐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丙烯酰胺用量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反应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32页 |
·反应时间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降凝剂效果测定 | 第33-37页 |
·AC 系列降凝剂效果测定 | 第33-34页 |
·支链长度对AC 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AC 醇解产物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AC 胺解产物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SMA 系列降凝剂效果测定 | 第34-35页 |
·降凝剂的复配 | 第35-37页 |
·AC(丙烯酸十八酯-马来酸酐二元共聚物)与SMA 复配 | 第35-36页 |
·AC-a4 与SMA-a3 复配 | 第36页 |
·AC-b4 与SMA-a3 复配 | 第36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大庆石油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摘要 | 第43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