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| 外文摘要 | 第3-7页 |
| 引言:宗教问题与现代中国哲学 | 第7-11页 |
| 1、宗教与现代中国问题 | 第7-8页 |
| 2、现代中国各学派对宗教之态度 | 第8-9页 |
| 3、本课题的论域、论旨与方法论基础 | 第9-11页 |
| 第1章 生命意欲与宗教的纠结:梁漱溟的宗教思想 | 第11-23页 |
| ·生命的关怀——梁漱溟对宗教关注的源头 | 第11-14页 |
| ·“意欲说” | 第11-12页 |
| ·“文化三路向说” | 第12-14页 |
| ·梁漱溟关于宗教概念的解析 | 第14-18页 |
| ·宗教的定义:“超绝于知识”“谋情志的安慰” | 第14-15页 |
| ·宗教的特征 | 第15-17页 |
| ·宗教的功用:安慰、赎罪、意义、精神境界与出世 | 第17-18页 |
| ·论证宗教永恒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| 第18-21页 |
| ·必要性——人生无常 | 第18-19页 |
| ·可能性——“情志和知识”“并得申达而不相碍” | 第19-20页 |
| ·印度佛教永恒存在的必要性 | 第20-21页 |
| ·道德代宗教 | 第21-23页 |
| 第2章 “当下即是”的终极关怀:熊十力的宗教思想 | 第23-31页 |
| ·熊十力“体用不二”的本体论 | 第23-26页 |
| ·“体”与“用” | 第23-24页 |
| ·“破相显性”、“即用显体”、“作用见性” | 第24-26页 |
| ·“当下即是”的宗教情怀 | 第26-28页 |
| ·熊十力与佛学 | 第28-31页 |
| 第3章 “以哲学代宗教”:冯友兰的宗教思想 | 第31-42页 |
| ·“中国文化之精神”——中国宗教的命运 | 第31-35页 |
| ·人生四境界说 | 第31-35页 |
| ·“极高明而道中庸” | 第35页 |
| ·关于宗教概念的解析 | 第35-37页 |
| ·宗教的界定:“宗教的核心”是“哲学” | 第35-36页 |
| ·宗教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用 | 第36-37页 |
| ·哲学与宗教——“天地境界”与宗教关怀 | 第37-40页 |
| ·“超道德价值”与“道德价值” | 第38-39页 |
| ·“不着实际”与“着实际” | 第39页 |
| ·“思”与“想” | 第39页 |
| ·与科学的关系不同 | 第39-40页 |
| ·对人的作用不同 | 第40页 |
| ·“以哲学代宗教” | 第40-42页 |
| 第4章 “新心学”的基督情怀:贺麟的宗教思想 | 第42-54页 |
| ·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| 第42-44页 |
| ·学术建国:“契合儒家精神” | 第42-43页 |
| ·儒家思想新开展的途径 | 第43-44页 |
| ·宗教精神概述 | 第44-46页 |
| ·宗教与宗教精神 | 第44-45页 |
| ·宗教的必要性论证 | 第45-46页 |
| ·西方宗教精神与启蒙精神 | 第46-49页 |
| ·宗教精神与科学精神 | 第46-48页 |
| ·宗教精神与民主精神 | 第48-49页 |
| ·基督教与西方社会现代工业化 | 第49页 |
| ·“宗教为道德之体,道德为宗教之用”——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改造 | 第49-54页 |
| ·对“仁”与“诚”的宗教改造 | 第50-51页 |
| ·对传统五伦的改造 | 第51-54页 |
| 结束语 | 第54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70页 |
| 独创性声明 | 第70页 |
|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70-71页 |
| 中文详细摘要 | 第71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