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| 第13-21页 |
| ·国内外磁流变液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磁流变减振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结构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数学模型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磁流变减振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| 第18-21页 |
| ·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| 第21-22页 |
| 2 磁流变液 | 第22-30页 |
| ·概述 | 第22页 |
| ·磁流变液特性 | 第22-28页 |
| ·磁流变液物理特性 | 第22-23页 |
| ·磁流变液流变学特性 | 第23-26页 |
| ·磁流变液磁特性 | 第26-27页 |
| ·磁流变液动力学特性 | 第27-28页 |
| ·磁流变液与电流变液比较 | 第28-29页 |
| ·液体性能比较 | 第28页 |
| ·磁流变液阻尼器与电流变液阻尼器相比 | 第28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3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分析及结构设计 | 第30-48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流场分析 | 第30-37页 |
| ·轴对称模型 | 第30-32页 |
| ·平行平板流动模型 | 第32-37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| 第37-42页 |
| ·电磁场分析方法 | 第37-40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 | 第42-47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头结构设计 | 第42-43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的磁路设计 | 第43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4 磁流变阻尼器数学模型 | 第48-59页 |
| ·引言 | 第48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的数学模型 | 第48-52页 |
| ·参数化模型 | 第48-52页 |
| ·非参数化模型 | 第52页 |
| ·双筒磁流变阻尼器的数学模型 | 第52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5 磁流变减振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| 第59-86页 |
| ·引言 | 第59-60页 |
| ·单自由度系统 | 第60-71页 |
| ·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运动 | 第60-61页 |
| ·受谐振基础激励的单自由度系统减振性能 | 第61-64页 |
| ·单自由度系统的反馈控制 | 第64-65页 |
| ·时滞对反馈控制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| ·基于速度反馈的半主动减振系统控制策略 | 第66-67页 |
| ·基于加速度和速度反馈的半主动减振系统控制策略 | 第67-68页 |
| ·算例及其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·二自由度悬架系统的半主动控制策略 | 第71-85页 |
| ·Skyhook控制策略 | 第71-73页 |
| ·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控制策略 | 第73-79页 |
| ·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模糊控制策略 | 第79-83页 |
| ·二自由度系统的加速度速度反馈控制策略 | 第83-8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| 6 1/4车身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实验研究 | 第86-106页 |
| ·1/4车身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实验系统 | 第86-88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驱动电路研究 | 第88-93页 |
| ·磁流变阻尼器驱动方式分析 | 第88-89页 |
| ·脉宽调制(PWM)控制磁流变阻尼器驱动电路 | 第89-93页 |
| ·DSPACE控制系统 | 第93-98页 |
| ·dSPACE并行处理平台系统结构 | 第94-97页 |
| ·磁流变半主动悬架dSPACE控制系统实现 | 第97-98页 |
| ·1/4车身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实验结果及对比 | 第98-10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| 7 整车控制策略研究 | 第106-114页 |
| ·引言 | 第106页 |
| ·整车模型 | 第106-107页 |
| ·整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 | 第107页 |
| ·整车模型控制仿真 | 第107-113页 |
| ·Skyhook控制、模糊控制和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控制策略整车模型的仿真结果比较 | 第108-111页 |
| ·Skyhook控制、加速度速度反馈控制和基于Skyhook的加速度速度反馈控制策略整车模型的仿真结果比较 | 第111-11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| 8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114-117页 |
| ·概述 | 第114页 |
| ·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和创新点 | 第114-116页 |
| ·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16-117页 |
| 致谢 | 第117-11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8-126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