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7页 |
·引言 | 第11页 |
·多氯联苯性质、分布和污染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多氯联苯特点 | 第11-13页 |
·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分布 | 第13-15页 |
·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 | 第16-19页 |
·换土法 | 第16-17页 |
·化学修复 | 第17-18页 |
·生物修复 | 第18-19页 |
·电修复 | 第19页 |
·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·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历史 | 第19-21页 |
·好氧降解机理及特点 | 第21-22页 |
·厌氧还原机理及特点 | 第22-23页 |
·好氧氧化和厌氧还原协同作用 | 第23页 |
·影响PCBs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及其调控途径 | 第23-25页 |
·生物物种 | 第23-24页 |
·环境条件 | 第24-25页 |
·PCBs的初始浓度 | 第25页 |
·PCB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土壤中PCB同类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| 第27-38页 |
·引言 | 第27页 |
·仪器与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7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8-32页 |
·索氏萃取及蒸发浓缩 | 第28页 |
·样品净化 | 第28-29页 |
·氮气吹干 | 第29-30页 |
·土壤样品中PCBs分析方法 | 第30-3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2-37页 |
·优化土壤样品净化过程研究 | 第32-36页 |
·硅胶吸附PCBs洗脱条件研究——洗脱体积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·回收率内标物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·Aroclor系列中不同PCBs同类物回收率与六氯苯的比较 | 第34-36页 |
·土壤索氏萃取方法的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PCBs污染土壤生物强化修复有效性研究 | 第38-55页 |
·引言 | 第38页 |
·仪器与试剂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3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9-43页 |
·液体培养基的组成 | 第39-40页 |
·LB培养基 | 第39页 |
·合成培养基 | 第39-40页 |
·降解PCBs菌种LY402的复壮与驯化 | 第40页 |
·PCBs溶液的配制 | 第40页 |
·降解菌浓度实验 | 第40-42页 |
·液相生长细胞降解体系的制备 | 第40-41页 |
·液相样品预处理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人工多氯联苯污染土壤实验 | 第42-43页 |
·土壤实验前处理 | 第42页 |
·无土著菌土壤的制备 | 第42页 |
·无土著菌PCB污染土壤降解体系的建立 | 第42页 |
·有土著菌PCB污染土壤的制备 | 第42-43页 |
·不同湿度PCB污染有土著菌土壤体系的建立 | 第43页 |
·土壤样品的处理 | 第43页 |
·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43-53页 |
·液相体系中,降解菌浓度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·土壤体系中,土著菌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·土壤体系中,土壤湿度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| 第49-53页 |
·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变压器油污染实际土壤生物降解研究 | 第55-60页 |
·引言 | 第55页 |
·仪器与试剂 | 第55-56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55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55-5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液体培养基的组成 | 第56页 |
·微生物修复实际污染土壤体系的建立 | 第56-57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·变压器油污染土壤中PCBs含量及成份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变压器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评价 | 第58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·结论 | 第60-61页 |
·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附录A 液相降解体系的气相色谱图 | 第67-70页 |
附录B 土壤降解体系的气相色谱图 | 第70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72-73页 |
国家发明专利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