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的依据和目的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的依据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2页 |
·相关论题目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·集镇 | 第12-13页 |
·景观形态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的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7页 |
·论文的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"三江并流"地段与怒江峡谷地区集镇的发展现状及其形态分析 | 第19-30页 |
·"三江并流"发展概况 | 第19-21页 |
·"三江并流"地理位置概况 | 第19-20页 |
·"三江并流"地段集镇的发展现状 | 第20-21页 |
·怒江峡谷地区集镇的发展现状 | 第21-24页 |
·怒江峡谷地区集镇划分概况 | 第21-23页 |
·怒江峡谷集镇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怒江峡谷地区集镇景观形态特点 | 第24-30页 |
·峡谷地貌的制约性和延展性 | 第24-25页 |
·集镇商贸交换习俗的多样性 | 第25-26页 |
·多种山坡地的建筑形式 | 第26-30页 |
第三章 影响怒江峡谷集镇景观构建的要素分析 | 第30-42页 |
·物质因素 | 第30-38页 |
·峡谷地貌对集镇街道布局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·气候环境对集镇建筑形态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·土壤植被对集镇景观形成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溜渡,桥对集镇文化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·非物质因素 | 第38-42页 |
·宗教对集镇景观文化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历史对集镇景观的文化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多民族的民俗风情对集镇景观文化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怒江峡谷集镇景观形态分析 | 第42-53页 |
·地形形态分类 | 第42-43页 |
·怒江峡谷集镇形态类型分类 | 第43-46页 |
·怒江峡谷集镇景观形象分析 | 第46-52页 |
·集与核的景观形象 | 第46-48页 |
·核与群的景观形象 | 第48-50页 |
·群与架的景观形象 | 第50-51页 |
·架与集的景观形象 | 第51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怒江峡谷集镇景观空间形态构成和场所形态结构研究 | 第53-62页 |
·峡谷山地场所结构 | 第53-59页 |
·山脊形成的集镇峡谷景观形态 | 第53-57页 |
·峡谷天际轮廓线形成的景观形态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建筑的布局层次形成景观形态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集镇与滨水场 | 第59-60页 |
·水岸线布局集镇景观形态布局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场所设计和场所精神 | 第60-61页 |
·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怒江峡谷集镇景观的发展趋势 | 第62-66页 |
·怒江集镇景观形态的培育和创建 | 第62-66页 |
·传统集镇景观保留的必然性 | 第62-63页 |
·现代集镇景观的可持续性 | 第63-64页 |
·过渡型集镇景观与现代和传统集镇景观有机联系性 | 第64-66页 |
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附录A: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3-74页 |
附录B: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助研及实践情况 | 第74-75页 |
附录C: 文中图片目录 | 第7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