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因素及规划设计理论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序言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综述 | 第10-13页 |
| ·论文研究目的,意义及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基本概念 | 第11-13页 |
| 第二章 中西方城市广场类型及空间形态 | 第13-22页 |
| ·西方城市广场类型及空间形态 | 第13-18页 |
| ·政治性广场 | 第13-14页 |
| ·宗教性广场 | 第14-15页 |
| ·市民广场 | 第15-16页 |
| ·市政广场 | 第16-17页 |
| ·商业广场 | 第17-18页 |
| ·中国传统城市广场空间概况 | 第18-21页 |
| ·中国传统城市类型与广场设计 | 第18-19页 |
| ·中国传统外部空间类型 | 第19-21页 |
| ·东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的区别 | 第21页 |
| ·小结 | 第21-22页 |
| 第三章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 | 第22-31页 |
| ·城市广场空间在城市中的作用 | 第22-23页 |
| ·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活动 | 第22页 |
| ·提供公共活动场所 | 第22页 |
| ·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 | 第22-23页 |
| ·改善交通 | 第23页 |
| 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| 第23页 |
| ·城市广场空间对城市的意义 | 第23-25页 |
| ·城市广场是城市形象的象征 | 第23-24页 |
| ·城市广场是市民交往活动的中心 | 第24页 |
| ·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反映了城市文化传统 | 第24-25页 |
| ·现代城市广场的特点 | 第25-28页 |
| ·广场与城市环境一体化 | 第25-26页 |
| ·活动内容多元化 | 第26页 |
| ·广场功能复合化 | 第26-27页 |
| ·注重历史文脉延续 | 第27-28页 |
| ·现代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及围合类型 | 第28-30页 |
| ·广场空间形态 | 第28-29页 |
| ·广场空间围合类型 | 第29-30页 |
| 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四章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 | 第31-58页 |
| ·环境行为研究概述 | 第31-32页 |
| ·环境行为研究 | 第32-38页 |
| ·空间认知性质及特点 | 第32-35页 |
| ·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 | 第35-38页 |
| ·人在城市广场中活动规律与行为特征 | 第38-40页 |
| ·人的活动需求分类 | 第38页 |
| ·人在广场中的活动类型 | 第38-39页 |
| ·广场中人的交往类型 | 第39-40页 |
| ·人性化环境与社会文化 | 第40-44页 |
| ·城市环境是一种社会环境 | 第41-43页 |
| ·社会与文化共同促成价值观的形成 | 第43-44页 |
| ·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| 第44-52页 |
| ·现代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原则 | 第52-57页 |
| ·整体性原则 | 第52-54页 |
| ·效率性原则 | 第54-55页 |
| ·生态性原则 | 第55页 |
| ·步行化原则 | 第55-56页 |
| ·多样性原则 | 第56页 |
| ·场所精神原则 | 第56-57页 |
| 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五章 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其反思 | 第58-99页 |
| ·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 | 第58-60页 |
| ·我国当前城市广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60-62页 |
| ·广场建设缺乏城市设计意识 | 第60-61页 |
| ·广场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鸿沟 | 第61页 |
| ·公众环境意识淡漠 | 第61-62页 |
| ·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| 第62-71页 |
| ·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改进理念 | 第62-64页 |
| ·城市广场设施规划控制指标的研究 | 第64-69页 |
| ·对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的建议 | 第69-71页 |
| ·关于泰安市城市广场的实例分析 | 第71-92页 |
| ·概述泰安城市历史及布局特征 | 第71页 |
| ·泰安市城市广场规划 | 第71-72页 |
| ·泰安市城市广场实例分析 | 第72-92页 |
| ·设计实践:泰安市岱岳广场规划设计 | 第92-97页 |
| ·概述 | 第92-93页 |
| ·规划设计构思 | 第93-97页 |
| ·小结 | 第97-99页 |
| 第六章 结语 | 第99-10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0-106页 |
| 附页 | 第106-107页 |
| 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