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狭长山谷地形大气污染扩散模式研究

第1章 绪论第1-17页
   ·引言第9页
   ·山区环境问题及大气污染概述第9-12页
     ·山区环境问题第10页
     ·山区大气污染概述第10-12页
   ·大气环境污染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我国大气污染现状第12页
     ·大气环境污染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3-14页
     ·问题概述第13-14页
   ·研究的意义、目的及主要内容第14-16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5页
     ·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6-17页
第2章 大气扩散的基本理论第17-34页
   ·引言第17-23页
   ·梯度输送理论的基本处理第23-31页
   ·梯度输送理论的优势第31-32页
   ·梯度输送理论的讨论第3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2-34页
第3章 大气污染扩散模式的推导第34-46页
   ·引言第34页
   ·环境系统数学模型简介第34-35页
   ·扩散模式三维基本模型的推导第35-39页
   ·点源连续排放扩散模式第39-45页
     ·稳定状态下基本模型的解析解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点源扩散模式地面及源高的修正第40-42页
     ·当风速u>1.5m/s时污染物在下风方向上的分布第42-4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4章 污染物扩散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第46-56页
   ·引言第46页
   ·大气稳定度分级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大气稳定度及其对烟流扩散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大气稳定度分级第47-48页
   ·烟羽抬升高度ΔΗ在确定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有风、中性和不稳定条件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有风且稳定条件第50页
   ·扩散参数σ_y,σ_z的确定第50-54页
     ·取样时间与扩散参数的关系第50-51页
     ·0.5h取样时间σ_y,σ_z的确定第51-53页
     ·大于或等于0.5h取样时间σ_y,σ_z的确定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小风和静风时σ_y,σ_z的确定第54页
   ·混合层及其修正第54-55页
     ·混合层及厚度h第54-5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5章 山谷大气污染扩散模式建立及修正第56-87页
   ·引言第56页
   ·此山谷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第56-58页
     ·大气稳定度分级第56-57页
     ·扩散参数的确定第57页
     ·混合层厚度h的确定第57-58页
   ·点源连续排放扩散模式第58-60页
     ·稳定点源连续排放扩散模式的确定第58-59页
     ·下风向污染物浓度分布第59-60页
   ·模式的修正第60-62页
   ·模式的应用第62-85页
     ·污染源的调查第62-63页
     ·计算各污染源的抬升高度第63页
     ·实地监测结果及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·分析与修正第65-8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5-87页
研究结论及展望第87-89页
 研究结论及创新点第87-88页
  1 主要研究结论第87页
  2 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87-88页
 问题与展望第88-89页
致谢第89-90页
参考文献第90-9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Visio的化工换热网络优化系统开发
下一篇:抗战以来四川内江的蔗糖纠纷(1937年—1949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