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同犯罪中止研究
引言 | 第1-10页 |
一、国外共同犯罪中止述评 | 第10-18页 |
(一) 客观主义 | 第10-13页 |
(二) 主观主义 | 第13-15页 |
(三) 折衷主义 | 第15-18页 |
二、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| 第18-35页 |
(一) 一般性条件 | 第18-21页 |
1、时空性 | 第18-19页 |
2、自动性 | 第19-21页 |
3、彻底性 | 第21页 |
(二) 特殊性条件 | 第21-33页 |
1、关于有效性的不同观点 | 第22-26页 |
2、对各种观点的评析 | 第26-33页 |
(三) 我国共同犯罪中止完善的建议 | 第33-35页 |
三、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的司法认定 | 第35-46页 |
(一) 实行犯中止的认定 | 第35-38页 |
1、简单共同犯罪中实行犯中止的认定 | 第36-37页 |
2、复杂共同犯罪中实行犯中止的认定 | 第37-38页 |
(二) 教唆犯中止的认定 | 第38-43页 |
1、关于教唆犯中止标准的界定 | 第39页 |
2、教唆犯成立犯罪中止的情形 | 第39-40页 |
3、“教唆犯的中止犯”和“中止犯的教唆犯”的比较 | 第40-42页 |
4、司法实践中的一种疑难情况 | 第42-43页 |
(三) 帮助犯中止的认定 | 第43-46页 |
1、预备阶段的帮助犯 | 第43-44页 |
2、事前帮助的场合 | 第44页 |
3、实行阶段的帮助犯 | 第44页 |
4、事后的帮助犯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后记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