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部门经济论文--农家副业、农产品加工工业论文

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

摘要第1-16页
Abstract第16-18页
第一章 导言第18-37页
 一、研究目的、意义第18-23页
  (一) 选题背景第18-21页
  (二) 目的与意义第21-23页
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-32页
  (一) 国外研究现状第23-29页
  (二) 国内研究现状第29-32页
 三、研究内容与思路第32-35页
  (一) 研究内容第32页
  (二) 研究思路第32-35页
 四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5-36页
  (一) 研究方法第35页
  (二) 技术路线第35-36页
 五、创新点第36-37页
第二章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分析第37-56页
 一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第37-44页
  (一) 不平衡增长理论第37-38页
  (二) 发展极理论第38-40页
  (三) 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部门理论第40-41页
  (四) 产业链理论第41-42页
  (五) 新经济增长理论第42-44页
 二、农产品加工业的内涵及不同阶段的划分第44-49页
  (一) 农产品第44-46页
  (二) 农产品加工业第46-47页
  (三) 农产品、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关系第47-48页
  (四) 农产品加工业不同阶段的划分第48-49页
 三、农村工业化的内涵及不同阶段的划分第49-52页
  (一) 工业化第49-50页
  (二) 农村工业化第50页
  (三) 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工业化的关系第50页
  (四) 农村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第50-51页
  (五) 农村工业化量化评判标准第51-52页
 四、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不同阶段的划分第52-56页
  (一) 农业现代化第52页
  (二) 农业现代化的实质第52-53页
  (三) 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第53页
  (四) 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划分第53-54页
  (五) 量化评判标准第54-56页
第三章 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第56-81页
 一、江汉平原农产品生产结构及布局第57-66页
  (一) 种植业产品生产结构及布局第59-62页
  (二) 畜产品生产结构和布局第62-64页
  (三) 水产品生产结构及布局第64-65页
  (四) 江汉平原各县、市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布局第65-66页
 二、江汉平原乡镇农产品加工业分析第66-73页
  (一) 基本数据第66-68页
  (二) 系统聚类方法第68-70页
  (三) 江汉平原乡镇农产品加工业的系统聚类第70-73页
 三、江汉平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分析第73-81页
  (一) 行业间聚类分析第76-77页
  (二) 行业内聚类分析第77-81页
第四章 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第81-104页
 一、基本假设第81-83页
  (一)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第81页
  (二) 充足的资金来源第81-82页
  (三) 完全竞争的市场第82页
  (四) 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第82-83页
 二、主导产业的选取第83-85页
  (一) 产业的市场潜力第83页
  (二) 产业的比较优势度第83-84页
  (三) 产业专门化率第84页
  (四) 产业关联度第84-85页
  (五) 综合指标第85页
 三、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及建模步骤第85-91页
  (一) 系统第85-86页
  (二) 系统动力学第86页
  (三) 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第86-88页
  (四) 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第88-91页
 四、农产品加工工艺构成第91-100页
  (一) 稻米加工工艺第93-95页
  (二) 棉花加工工艺第95-96页
  (三) 油菜加工工艺第96-98页
  (四) 水果加工工艺第98页
  (五) 肉类加工工艺第98-99页
  (六) 水产品加工工艺第99-100页
 五、农产品加工业系统构成及流图第100-104页
  (一) 农业生产资源子系统的结构第101-102页
  (二) 农产品加工子系统第102页
  (三) 农产品市场子系统第102-104页
第五章 江汉平原农产品生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04-126页
 一、农产品生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第104-107页
  (一) 农产品生产的系统动力学流图第104-105页
  (二) 农产品生产的系统动力学方程第105-106页
  (三) 模型的有效性检验第106-107页
 二、水稻生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07-110页
 三、油菜生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10-114页
 四、棉花生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14-117页
 五、柑橘生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17-120页
 六、生猪生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20-122页
 七、水产品生产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22-126页
第六章 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26-146页
 一、德尔斐法对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调查分析第126-129页
  (一) 农户方面的问题第126-127页
  (二) 加工企业方面的问题第127-129页
  (三) 流通方面的问题第129页
  (四) 管理方面的问题第129页
 二、层次分析法对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第129-135页
  (一)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第130页
  (二) 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第130页
  (三) 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第130-131页
  (四) 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第131页
  (五) 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层次分析第131-135页
 三、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35-146页
  (一) 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35-143页
  (二)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43-146页
第七章 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构建第146-162页
 一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第146-148页
 二、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第148-152页
  (一) 以色列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第148页
  (二) 荷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第148-149页
  (三) 法国和芬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第149-150页
  (四) 巴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第150页
  (五) 美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第150-152页
 三、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第152-159页
  (一) 农产品资源链第153-154页
  (二) 农产品加工链第154-158页
  (三) 农产品市场链第158-159页
 四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的基本模式第159-162页
  (一) 纵向产业链第160页
  (二) 平行产业链第160-161页
  (三) 一体化产业链第161-162页
第八章 江汉平原农产品及加工品市场分析第162-182页
 一、稻谷产品市场第163-165页
 二、油料产品市场第165-167页
 三、蔬菜产品市场第167-168页
 四、果品市场第168-170页
 五、畜产品市场第170-177页
  (一) 生猪产品市场第170-172页
  (二) 牛、羊产品市场第172-175页
  (三) 禽肉、蛋产品市场第175-176页
  (四) 奶产品市场第176-177页
 六、水产品市场第177-178页
 七、纺织品市场第178-179页
 八、纸制品、中药材、家具制造业、皮革业市场第179-182页
第九章 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第182-202页
 一、WTO规则对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第182-187页
  (一) 规范非关税措施的协议第182-183页
  (二) 农业协议第183-185页
  (三) 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185页
  (四) 质量保证体系第185-186页
  (五) 国际标准化体系第186-187页
  (六) 绿色食品标志第187页
 二、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第187-193页
  (一) 发展战略第187-190页
  (二) 战略阶段第190-192页
  (三) 战略布局第192-193页
 三、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第193-198页
  (一) 农产品加工资源生产发展方向第193-194页
  (二) 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发展方向第194-196页
  (三) 农产品加工业市场发展方向第196-198页
 四、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第198-202页
  (一) 具备规模的行业,以提高效益为发展重点第198页
  (二) 经济效益好的行业,以扩大规模为发展中心第198-199页
  (三) 出口交货值高的企业,以提高质量为突破口第199页
  (四) 加大投资力度,重点发展优势明显的中小加工业第199-200页
  (五) 创造名牌产品,加大对品牌企业发展的扶持第200页
  (六) 加快技术创新,焕发传统行业新的活力第200页
  (七) 发展优势行业,放弃劣势的落后企业第200页
  (八) 加速制度变革,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第200-202页
结语第202-203页
参考文献第203-213页
致谢第213-214页
附录: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14页

论文共2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特征提取技术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
下一篇: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研究与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