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英文缩略及细菌英文名列表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鱼类致病菌主要保护性抗原的研究进展 | 第11-22页 |
1 主要保护性抗原 | 第11-16页 |
1.1 脂多糖(LPS) | 第11-14页 |
1.1.1 LPS的化学结构 | 第11-12页 |
1.1.2 LPS的化学成分 | 第12页 |
1.1.3 LPS的特性 | 第12-13页 |
1.1.4 LPS的免疫学特性 | 第13-14页 |
1.2 外膜蛋白(OMP) | 第14-16页 |
1.2.1 OMP的结构 | 第14页 |
1.2.2 OMP的生理功能 | 第14页 |
1.2.3 OMP的致病作用 | 第14-15页 |
1.2.4 OMP的免疫特性 | 第15-16页 |
1.2.5 OMP疫苗的研究前景 | 第16页 |
2 主要保护性抗原与菌苗免疫原性之间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3 保护性抗原的提取 | 第17-19页 |
3.1 LPS的提取方法 | 第17-18页 |
3.1.1 三氯醋酸法 | 第17页 |
3.1.2 酚水法 | 第17-18页 |
3.1.3 PCP法 | 第18页 |
3.1.4 高压处理法 | 第18页 |
3.1.5 DMSO法 | 第18页 |
3.2 OMP的提取方法 | 第18-19页 |
3.2.1 十二烷基肌氨酸钠(Sarkosyl)法 | 第18-19页 |
3.2.2 Triton X-100法 | 第19页 |
3.2.3 其他方法 | 第19页 |
4 影响保护性抗原的表达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| 第19-21页 |
4.1 环境条件 | 第19-20页 |
4.2 培养方式 | 第20页 |
4.3 培养温度 | 第20页 |
4.4 提取方法 | 第20页 |
4.5 培养时间 | 第20-21页 |
4.6 其他 | 第21页 |
5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| 第21-22页 |
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哈氏弧菌外膜蛋白和脂多糖的提取及特性分析 | 第23-3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1.1 材料 | 第23-24页 |
1.1.1 供试菌及其培养 | 第23页 |
1.1.2 供试兔 | 第23-24页 |
1.2 免疫血清的制备 | 第24页 |
1.3 LPS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| 第24页 |
1.4 OMP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| 第24页 |
1.5 SDS-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(SDS-PAGE) | 第24-25页 |
1.6 免疫印迹实验(Western-blot) | 第2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1 SDS-PAGE图谱 | 第25-27页 |
2.2 Western-blot印迹 | 第27-28页 |
2.3 OMP和LPS产量在细菌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 | 第28-29页 |
3 讨论 | 第29-31页 |
3.1关于OMP和LPS的提取 | 第29页 |
3.2 OMP组、LPS组与血清型间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3.3 OMP和LPS的抗原特异性 | 第30-31页 |
3.4 培养时间对免疫特性的影响 | 第31页 |
4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培养及其提取条件对哈氏弧菌外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32-3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4页 |
1.1 菌株及其培养 | 第32-33页 |
1.1.1 时间 | 第32页 |
1.1.2 温度 | 第32页 |
1.1.3 pH值 | 第32-33页 |
1.1.4 培养方式 | 第33页 |
1.1.5 有无Fe载体 | 第33页 |
1.2 OMP的提取 | 第33-34页 |
1.2.1 Sarkosyl法 | 第33页 |
1.2.2 PMSF法 | 第33页 |
1.2.3 Triton X-100法 | 第33-34页 |
1.2.4 SDS法 | 第34页 |
1.3 SDS-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(SDS-PAGE) | 第3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1 不同时间、pH值和培养方式对OMP表达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2 不同温度对OMP表达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3 不同提取方法对OMP特性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 讨论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哈氏弧菌保护性抗原对大黄鱼免疫机能的影响 | 第37-4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0页 |
1.1 材料 | 第37-38页 |
1.1.1 供试鱼 | 第37页 |
1.1.2 试验菌株 | 第37-38页 |
1.2 抗原的制备 | 第38页 |
1.2.1 哈氏弧菌LPS的制备 | 第38页 |
1.2.2 哈氏弧菌OMP的制备 | 第38页 |
1.2.3 全菌苗的制备 | 第38页 |
1.3 吞噬原的制备 | 第38页 |
1.4 免疫与采血 | 第38-39页 |
1.5 凝集抗体效价的测定 | 第39页 |
1.6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| 第39页 |
1.7 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| 第39页 |
1.8 攻毒菌液的准备 | 第39页 |
1.9 攻毒 | 第39-40页 |
1.10 数据处理 | 第4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4页 |
2.1 保护性抗原对凝集抗体效价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2.2 保护性抗原对受免鱼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| 第41页 |
2.3 保护性抗原对受免鱼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2.4 保护性抗原的免疫保护性 | 第43-44页 |
3 讨论 | 第44-46页 |
3.1 3种抗原免疫效果的比较 | 第44页 |
3.2 保护性抗原对大黄鱼免疫机能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4页 |
附录 试剂、缓冲液和染色液的配制 | 第54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