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研究

第1章 绪论第1-16页
 1.1 水泥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第7页
 1.2 高强普通集料混凝土的优点及存在问题第7-11页
 1.3 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第11-12页
 1.4 问题的提出第12-14页
  1.4.1 次轻混凝土的定义及简介第13页
  1.4.2 次轻混凝土的工作机理第13-14页
  1.4.3 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页
 1.5 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4-16页
第2章 次轻混凝土匀质性的控制技术与方法第16-31页
 2.1 次轻混凝土宏观堆聚结构的分层现象第16-18页
 2.2 次轻混凝土的匀质性理论第18-21页
 2.3 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评价方法第21-22页
 2.4 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因素第22-29页
  2.4.1 集料的最大粒径及级配第23-25页
  2.4.2 矿物掺合料第25-26页
   2.4.2.1 粉煤灰第25-26页
   2.4.2.2 硅灰第26页
  2.4.3 外加剂第26-28页
  2.4.4 纤维第28页
  2.4.5 其他因素第28-29页
 2.5 次轻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能评价体系第29页
 2.6 次轻混凝土匀质性控制技术第29-31页
第3章 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物理力学与变形性能第31-56页
 3.1 物理力学性能第31-41页
  3.1.1 试验原料及试验方法第31页
   3.1.1.1 原材料第31页
   3.1.1.2 试验方法第31页
  3.1.2 粗集料组成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1-37页
   3.1.2.1 试验配合比第32页
   3.1.2.2 表观密度第32-33页
   3.1.2.4 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第33-34页
   3.1.2.5 弹性模量第34-37页
  3.1.3 轻集料最大粒径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7页
  3.1.4 矿物掺合料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7-41页
   3.1.4.1 粉煤灰第38-39页
   3.1.4.2 硅灰第39-41页
  3.1.5 体积砂率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1页
 3.2 变形性能第41-55页
  3.2.1 收缩第42-50页
   3.2.1.1 次轻混凝土收缩性能的研究第45-50页
  3.2.2 徐变第50-55页
   3.2.2.1 徐变机理第50-53页
   3.2.2.2 影响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因素第53页
   3.2.2.3 试验第53-54页
   3.2.2.4 结果分析第54-55页
 3.3 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4章 高强次轻混凝土的耐久性第56-67页
 4.1 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第56-62页
  4.1.1 硫酸盐侵蚀的机理第57-58页
  4.1.2 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第58-59页
  4.1.3 试验第59-60页
  4.1.4 结果分析第60-62页
 4.2 抗冻性能第62-64页
  4.2.1 冰冻机制第62-63页
  4.2.2 试验第63页
  4.2.3 结果分析第63-64页
 4.3 抗钢筋锈蚀性能第64-66页
  4.3.1 钢筋锈蚀机理第64-65页
  4.3.2 试验第65-66页
  4.3.3 结果分析第66页
 4.4 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5章 结论第67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3页
致谢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理论分析及信号处理实验研究
下一篇:非单调推理基础上的基于模型诊断--动态推理和更新机制及其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