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概述 | 第1-20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2页 |
1.3 反射裂缝的研究 | 第12-18页 |
1.3.1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 | 第12-13页 |
1.3.2 防治反射裂缝的措施 | 第13-16页 |
1.3.3 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旧路面板的调查与损坏原因分析 | 第20-33页 |
2.1 对路面调查的主要措施 | 第20-21页 |
2.1.1 目测 | 第20-21页 |
2.1.2 弯沉测量 | 第21页 |
2.2 路面状况 | 第21-29页 |
2.2.1 路面板损坏状况 | 第21-25页 |
2.2.2 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弯沉检测 | 第25页 |
2.2.3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表面功能状况 | 第25-26页 |
2.2.4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状况 | 第26-27页 |
2.2.5 结构承载能力的调查 | 第27-29页 |
2.3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的损坏原因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3.1 板表面损坏 | 第29-30页 |
2.3.2 接缝及其周围的损坏 | 第30页 |
2.3.3 路面的结构损坏 | 第30-31页 |
2.4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处治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加铺结构方案及沥青混合料性能 | 第33-47页 |
3.1 路面加铺方案 | 第33-35页 |
3.1.1 结构层数的选择 | 第33页 |
3.1.2 结构层级配类型的选择 | 第33-35页 |
3.1.3 不同厚度的级配类型 | 第35页 |
3.2 原材料性能 | 第35-37页 |
3.3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| 第37-41页 |
3.3.1 Superpave12.5型沥青混凝土 | 第37-38页 |
3.3.2 AC-20S型沥青混凝土 | 第38页 |
3.3.3 AC-20I型沥青混凝土 | 第38-39页 |
3.3.4 AC-13I型沥青混凝土 | 第39-40页 |
3.3.5 AC-20G型沥青混凝土 | 第40-41页 |
3.4 沥青混凝土的弯曲、压缩和抗压回弹试验 | 第41-44页 |
3.4.1 沥青混凝土弯曲试验 | 第41-42页 |
3.4.2 沥青混凝土单轴压缩试验 | 第42-43页 |
3.4.3 沥青混凝土抗压回弹试验 | 第43-44页 |
3.4.4 沥青混凝土试验结果 | 第44页 |
3.5 沥青混凝土全厚式车辙试验 | 第44-47页 |
3.5.1 试件制备 | 第45页 |
3.5.2 试验方法 | 第45-46页 |
3.5.3 试验结果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旧PCC路面上AC加铺层的有限元分析 | 第47-60页 |
4.1 有限元程序简介 | 第47-48页 |
4.2 旧PCC路面上AC加铺层的有限元模型 | 第48-51页 |
4.2.1 单元的选用 | 第48页 |
4.2.2 计算模型假设 | 第48页 |
4.2.3 材料参数 | 第48-49页 |
4.2.4 力学模型 | 第49页 |
4.2.5 临界荷位的选取及模型的约束 | 第49-51页 |
4.3 材料性能对轮载应力的影响 | 第51-60页 |
4.3.1 沥青加铺层厚度变化影响 | 第52-56页 |
4.3.2 水泥混凝土板厚度变化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3.3 计算分析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5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5.2 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