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 绪论 | 第1-13页 | 
| 1.1 研究背景 | 第7页 | 
| 1.2 文献综述 | 第7-9页 | 
| 1.3 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9-10页 | 
| 1.4 概念辨析 | 第10-13页 | 
| 1.4.1 评价 | 第10页 | 
| 1.4.2 教育评价 | 第10-11页 | 
| 1.4.3 大学政府评价 | 第11-12页 | 
| 1.4.4 大学社会评价 | 第12-13页 | 
| 2 大学社会评价的演进分析 | 第13-28页 | 
| 2.1 中国大学社会评价的演进 | 第13-19页 | 
| 2.1.1 研究机构及社会团体发布的大学评价 | 第13-17页 | 
| 2.1.2 国家部委及其下属的专业评估机构发布的大学评价 | 第17-18页 | 
| 2.1.3 个人研究者发布的大学评价成果 | 第18-19页 | 
| 2.2 大学排行榜的演进及指标体系分析 | 第19-28页 | 
| 2.2.1 中国大学评价理论和指标 | 第20-22页 | 
| 2.2.2 网大排名指标 | 第22页 | 
| 2.2.3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一级学科评估评价方法 | 第22-23页 | 
| 2.2.4 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方法 | 第23-28页 | 
| 3 大学政府评价 | 第28-34页 | 
| 3.1 我国重点大学的初步确立 | 第28-30页 | 
| 3.2 我国重点大学建设格局的演变 | 第30-32页 | 
| 3.3 我国重点大学建设新格局的形成 | 第32-34页 | 
| 4 大学社会评价与政府评价的对比分析 | 第34-44页 | 
| 4.1 大学政府评价与社会评价的排序对比研究 | 第34-36页 | 
| 4.2 大学政府评价的不足 | 第36-37页 | 
| 4.3 大学社会评价为部分大学脱颖而出鸣锣开道,并为政府选优起参谋作用 | 第37页 | 
| 4.4 大学社会评价使中国大学明确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| 第37-38页 | 
| 4.5 大学社会评价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| 第38-44页 | 
| 4.5.1 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性 | 第38-40页 | 
| 4.5.2 转变政府职能,强化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| 第40-41页 | 
| 4.5.3 我国高等教育的“公益私益属性” | 第41-42页 | 
| 4.5.4 大学社会评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| 第42-44页 | 
| 5 关于大学社会评价的调查报告 | 第44-53页 | 
| 5.1 背景资料分析 | 第44-45页 | 
| 5.2 影响选择大学因素的分析 | 第45-47页 | 
| 5.3 大学排行榜的元评价 | 第47-53页 | 
| 5.3.1 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 | 第47页 | 
| 5.3.2 大学排行榜的了解途径 | 第47-48页 | 
| 5.3.3 最佳大学排行榜 | 第48页 | 
| 5.3.4 大学排行榜的作用评价 | 第48-49页 | 
| 5.3.5 大学排行榜作用的个案调查 | 第49-52页 | 
| 5.3.6 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变化趋势 | 第52页 | 
| 5.3.7 大学排行榜权威性影响因素 | 第52-53页 | 
| 6 外国的大学评价模式 | 第53-64页 | 
| 6.1 美国模式 | 第53-56页 | 
| 6.1.1 美国高等教育鉴定制度的形成、内容和作用 | 第54页 | 
| 6.1.2 美国博士点的评价 | 第54-55页 | 
| 6.1.3 大学排行榜 | 第55-56页 | 
| 6.1.4 美国大学评价制度的特点 | 第56页 | 
| 6.2 日本模式 | 第56-58页 | 
| 6.3 韩国的模式 | 第58-60页 | 
| 6.4 英国评价模式 | 第60-62页 | 
| 6.5 法国评价模式 | 第62-64页 | 
| 结论 | 第64-65页 | 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 
| 附录 | 第68-72页 |